[发明专利]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489470.4 申请日: 2020-06-02
公开(公告)号: CN111607701A 公开(公告)日: 2020-09-01
发明(设计)人: 时鹏辉;郭灏;浩莹;党森;戴磊;唐梦阳;刘灿;聂文龙;张之赟;李世吉;支慧;王梦媛;张雪枫;杨玲霞;范金辰;闵宇霖;徐群杰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电力大学
主分类号: C22B7/00 分类号: C22B7/00;C22B21/00;C22B23/00;C25C1/02;H01M10/54
代理公司: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代理人: 王伟珍
地址: 20009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废旧 锂离子电池 正极 金属 回收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属于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提供了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从锂电池中拆解出正极片,按照6g/L~8g/L的固液比将正极片放入低共熔溶剂中,在150℃~300℃条件下,正极片与低共熔溶剂进行反应使正极片中的金属浸出,得到浸出液及铝箔,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得到含有金属的离子的绿色透明滤液。低共熔溶剂不与金属单质反应,能够在不分离铝箔的前提下完成浸出,极大简化了前处理过程,采用电沉积或萃取的方法能够从滤液中回收金属。低共熔溶剂能够重复利用,而得到的完整铝箔可以再次应用到电池的生产加工中。本发明将低共熔溶剂的应用扩展到了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简单易行、节能环保,避免了二次污染严重,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上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由日本索尼公司发明出来后,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循环次数更多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到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中,这不仅极大的推广了便携电子设备的普及,也开阔了锂离子电池的市场。但近年来,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大量应用,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速发展,未来将会迎来锂离子电池退役高潮。锂离子电池中含有的有毒物质和金属元素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锂离子电池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锂离子电池中的金属元素具有很高的回收价值,所以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环境角度来看,对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金属的回收都十分有必要。

目前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的回收,所采用的工艺通常是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工艺。湿法冶金对比火法冶金具有能耗低、二次污染小的特点而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用到各种有机酸或无机酸作为金属浸出剂(硫酸,醋酸等),还有还原剂的选择应用(过氧化氢等),外加浸出前的复杂预处理过程(正极活性材料通过化学法或热处理来与铝箔分离),使得整个湿法工艺复杂冗长且存在潜在的污染问题。

低共熔溶剂对金属氧化物浸出不需要额外的还原剂,而且溶剂合成简单,原料低廉,可生物降解。但是目前尚未见将其应用到电池回收领域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不需要额外的还原剂,简单高效易行,避免了二次污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步骤1,从锂电池中拆解出正极片,按照6g/L~8g/L的固液比,将正极片放入盛有低共熔溶剂的容器中;步骤2,将容器升温到150℃~300℃,正极片与低共熔溶剂进行反应使正极片中的金属浸出,得到浸出液及铝箔;步骤3,在容器降温至室温后将浸出液过滤,得到含有金属的离子的绿色透明溶液,其中,低共熔溶剂由氯化胆碱与乙二醇按照1∶2的摩尔比配制得到。

在本发明提供的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低共熔溶剂的配制方法为:将氯化胆碱与乙二醇按照1∶2的摩尔比混合后,在70℃~80℃下不断搅拌,直至形成澄清透明的液体,保存在玻璃瓶中,于60℃~70℃温度下保存。

在本发明提供的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容器为密闭容器。

在本发明提供的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密闭容器为高压反应釜。

在本发明提供的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步骤2中,将高压反应釜放置于高温烘箱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到200℃,并保温24h~48h,使正极片与低共熔溶剂进行反应。

在本发明提供的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回收的方法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步骤3中,用0.45um滤膜过滤浸出液过滤,得到固体滤渣及滤液。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大学,未经上海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94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