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内导航动态避障寻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86710.5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61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骝;李博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24 | 分类号: | H04W4/024;H04W4/33;H04W4/021;H04W8/00;G01C2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导航 动态 避障寻径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双层混合模型的室内导航动态避障寻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a)在目标建筑内根据室内地图,基于双层混合数据模型对室内可通行区域进行建模,该模型分为第一层拓扑网络和第二层栅格网络,所述第一层拓扑网络表达房间的连通性;而所述第二层栅格网络由规则网格单元组成,表达房间内部的空间及其状态;
(b)划分建筑第一层拓扑网络,动态维护各个房间的连通性图,其中每个节点代表房间,每条边代表两个房间的连通性;第一层拓扑网络表示为:Gt={Nt,Et},Nt={n1,n2…nk,k为房间序号},Et={(ni,nj)|(ni,nj∈Nt)∩(ni与nj连通),1≤i,j≤k且i≠j},对Et中的每条边(ni,nj),存储其距离dij和拥堵程度bij;
(c)划分建筑第二层栅格网络,针对每个房间采用一个规则网格模型来精确反映静态障碍和动态障碍物的影响,网格单元大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第二层栅格网络表示为:房间nk,Vd={v1,v2,…vp,p为nk内的网格数},Ed={(vi,vj)|(vi,vj∈Vd)∩(vi在vj的8-邻域中),1≤i,j≤p且i≠j},针对Vd中每个网格vp,存储其被占据的信息Op,以及其中的人员密度Dp,若vp被完全占据,则Op=0,反之为1;Dp以人/m2表示;
(d)划分障碍物,包括静态和动态障碍物,室内行人流属于动态障碍;
利用Wi-Fi扫描设备在室内采集移动设备信号,分析并实时更新相应房间中的人员密度和分布,将障碍物实时分布结果输出在步骤(c)中第二层栅格网络中;
根据房间内网格中的人员密度,将每个房间的拥堵程度分为:畅行,轻度拥堵,严重拥堵;
(e)采用步骤(d)方法统计每个房间的拥堵程度,并将其作为属性数据存储在步骤(b)中第一层拓扑网络的节点上;
预先计算好每个房间的通道口之间的距离,并将其作为属性数据存储在步骤(b)中第一层拓扑网络的连通边上;
(f)根据输入的当前用户位置和目标位置,为指定用户计算最佳的避障路径;该动态避障寻径计算依赖于所述双层混合数据模型,采用分层计算的方式来优化计算效率,该模型用集合论符号表达如下,第一层拓扑网络的图模型G={N,E},根据墙等边界将建筑分割为房间集合N={N1…Nt},节点Nt对应第t个房间;根据连通的房间,建立所有连通边的集合Ei,j∈E;针对每一房间节点Nk建立子图,k=t,Gk={Nk,Ek},其中包含房间Nk中栅格模型所有的单元节点共p个,而单元节点之间的连接路径为通过k房间的第一层节点Nk与对应第二层结构Gk,在更新Gk实时信息的同时更新第一层拓扑节点Nk的状态,实现双层数据之间的联动;
首先为用户在第一层拓扑网络G上计算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全局房间序列;首先根据中介中心度公式计算G中所有节点的中介中心度C(v):
式(1)中nst(v)表示在起点s与终点t之间的,通过节点v的最短路径条数,而nst表示从s到t点的最短路径条数;采用参数C(v)突出在第一层拓扑网络上的通行枢纽节点;将G中每个节点的中介中心度传递到对应的边Eij上,并根据Eij的距离dij和当前拥堵程度bij,利用加权法计算每条边的通行权重Pij:
式(2)中w1为中介中心度C的偏好权重,w2为距离的偏好权重,w3为对拥挤程度容忍的偏好;针对避障需求,设置w3>w1>w2,即路径计算首重避障,其次是枢纽区域,最后才是距离;根据G当前所有边的通行权重P,利用经典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法来计算最小化P的路径(min∑Pij),在拓扑网络G上得到第一层路径;
此后,在序列所包含的每个房间中,基于第二层栅格网络精准计算局部的动态避障路径;将静态障碍物的边界离散化,并将其对应的网格单元设为不可通行;同时根据实时数据,计算其它网格单元的当前人员密度,确定动态障碍的最大影响范围;定义网格单元的阻碍程度Bk,t为:
Bk,t=Nk,t/Uk (3)
Nk,t为t时刻k单元检测的人数;Uk为该单元能容纳的人数上限;设定阻碍程度阈值BH,超过该阈值的网格单元设为不可通行;由于动态位置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不同网格中阻碍程度的准确性,因此通过计算位置转移概率来表达这类不确定性:
式(4)中,G代表参与计算的网格单元;κ是归一化系数,xk,t表示t时刻的网格单元k,zt表示t时刻的位置估计,是估值;通过统计各网格单元中的Pk,t,即可得到每一单元的Bk,t概率值;
在获取当前房间第二层所有网格单元的Bk,t值后,采用A*算法搜索当前房间内的路径;根据A*算法中的成本函数F(m)=G(m)+H(m),在t时刻针对某网格单元m,在其启发函数H(m)中加入Bk,t,根据约束条件min(G(m)+H(m)),算出在当前房间网格中针对障碍物变化的通行路径;按照上述过程,在对第一层路径中所有房间内的栅格模型计算后,将第二层路径按顺序连接起来,得到完整的动态避障路径;
(g)根据实时监测的人员密度分布,更新在已选择路径上的拥堵程度,并根据用户当前位置,确定是否调整计算新的最佳避障路径;若根据监测结果,当前房间中的拥堵程度增加,将更新双层模型的动态信息并计算当前的最佳避障路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671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