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震动反馈的微悬浮面板安装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86550.4 | 申请日: | 2020-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78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 发明(设计)人: | 余力;连晓雨;万祥;陈德刚;皮玉梅;宋选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B5/02 | 分类号: | F16B5/02;F16F15/04;B60K37/06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震动 反馈 悬浮 面板 安装 结构 | ||
一种强震动反馈的微悬浮面板安装结构,包括可套装在螺钉上的弹性吸能螺钉垫,弹性吸能螺钉垫为垫圈结构,弹性吸能螺钉垫的内圈直径与螺钉的螺杆部分的外径相配合,弹性吸能螺钉垫的外圈直径与螺钉的螺头部分的外径相配合。由于弹性吸能螺钉垫由弹性吸能材料制成,所以弹性吸能螺钉垫可使面板与对手件之间有相对位置运动,使面板处于一种微悬浮状态消除异响,且由于弹性吸能螺钉垫具有伸与缩的微量位移趋势,所以能对撞击冲击起到吸能作用,从而能将震动器件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而消耗掉,进而消除异响;由于面板处于一种微悬浮状态,所以震动器件的负载只有面板,这样通过面板反馈的振幅就会更大,增加了智能触控的真实度和体验度。适用于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饰件领域,具体为一种强震动反馈的微悬浮面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HMI从物理按键到触控按键的发展之路伴随着汽车智能系统的普及,汽车内饰和汽车HMI相关的产品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常常说到的汽车内饰智能表面,塑电一体化,电子和内饰的融合等等概念。他们都离不开一个大的课题,那就是汽车传统的物理按键开关到当下流行的触摸开关。
现有技术的智能触控面板普遍只有声音反馈和颜色反馈,缺少相应的触觉上的反馈,使得驾乘人员使用体验感差。目前,只有少量智能触控面板有震动反馈功能,而且这些智能触控面板存在震感较弱、噪声大(甚至有的车型由于震动源造成零件异响有爆破杂音)等问题,其用户体验感受仍比较差。由此可见,震动反馈体验在汽车内饰件领域是一个技术瓶颈。
现有技术的智能触控面板的面板与对手件(如挡光板、后盖等)之间一般采用硬紧固(螺钉穿过塑料过孔与面板BOSS柱的直接紧固),震动器件设置于面板的下方,震动器件震动时,震动源造成零件异响,面板与挡光板、后盖之间存在撞击冲击异响。
现有技术的智能触控面板的子件面板与门板总成对手件装配也采用硬紧固(螺钉穿过塑料过孔与面板BOSS柱的直接紧固),震动器件设置于面板的下方,震动器件震动时,震动源造成零件异响,面板与对手件之间存在摩擦冲击异响。
现有技术采用硬紧固方式,使面板下方的震动器件需要驱动的负载就是是整个智能触控面板总成与对手件的重量总和,经研究,负载越重,通过面板反馈的振幅就越小,驾乘人员察觉震感越弱。同时也由于硬紧固方式,面板撞击冲击异响与摩擦冲击异响。因此给驾乘人员的体验是震感较弱、噪声大等比较差的体验感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震动反馈的微悬浮面板安装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强震动反馈的微悬浮面板安装结构,包括可套装在螺钉上的弹性吸能螺钉垫,所述弹性吸能螺钉垫为垫圈结构,所述弹性吸能螺钉垫的内圈直径与所述螺钉的螺杆部分的外径相配合,所述弹性吸能螺钉垫的外圈直径与所述螺钉的螺头部分的外径相配合。
通过在螺钉与对手件之间加设弹性吸能螺钉垫,这样由于弹性吸能螺钉垫由弹性吸能材料制成,所以面板在震动时,一方面,弹性吸能螺钉垫可使面板与对手件之间有相对位置运动(这个运动量很小0.2-0.3mm左右),从而使面板处于一种微悬浮状态,进而能有效地消除异响,另一方面,由于弹性吸能螺钉垫具有伸与缩的微量位移趋势,所以能对撞击冲击起到吸能作用,从而能将震动器件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而消耗掉,进而也能有效地消除异响;同时,由于面板处于一种微悬浮状态,所以震动器件的负载只有面板,这样通过面板反馈的振幅就会更大,使驾乘人员察觉震感越强烈,震动形式反馈至驾乘人员,增加了智能触控的真实度和体验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65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