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集成热管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84054.5 | 申请日: | 2020-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5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尚信;吴万周;郑韶螺;金才熊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L58/27 | 分类号: | B60L58/27;B60L58/26;B60H1/00;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8;H01M10/6551;H01M10/6563;H01M10/656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集成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集成热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可以包括:电池管线、内部加热管线、第一电池加热管线、第二电池加热管线以及控制器,所述电池管线连接至高压电池,具有第一散热器并且具有通过第一泵流动的冷却水;所述内部加热管线连接至内部空调加热芯部,具有冷却水加热器,具有通过第二泵流动的冷却水并且具有在加热芯部的下游侧的第一阀;所述第一电池加热管线形成为在内部空调加热芯部的下游侧从内部加热管线分支并且在高压电池的上游侧连接至电池管线;所述第二电池加热管线形成为在高压电池的下游侧从电池管线分支并且连接至内部加热管线;所述控制器操作第一泵和第二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集成热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车辆热管理领域中能够有效地管理用于内部空气调节、电子装置冷却或电池冷却/加热所需的能量。
背景技术
近年来,环保技术的实施和诸如能源枯竭问题的解决方案成为了与电动车辆相关的社会问题。电动车辆由通过电池供电而输出电力的电机来驱动。相应地,电动车辆具有不排放二氧化碳、产生噪音少并且具有比发动机的能量效率更高的电机的能量效率的优点,因此电动车辆作为环保型车辆而受到关注。
实现这种电动车辆的核心技术是与电池模块相关的技术,并且近年来,人们已经积极开展了减小电池重量和体积并缩短充电时间的研究。当电池模块在最佳的温度环境下使用时,它可以保持最佳的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然而,由于在运行中产生的热量和外部温度的变化,实质上很难在最佳的温度环境下使用电池模块。
此外,电动车辆没有由诸如内燃机的特定发动机中的燃烧而产生的废热,因此在冬季电动车辆的内部通过电加热装置进行加热。此外,在严寒时期,为了改善电池的充电/放电性能需要进行预热,所以使用单独的冷却水加热式电加热器。
也就是说,采用了以下技术:与用于车辆的内部空调的加热/冷却系统分开来运行的用于控制电池模块的温度的加热/冷却系统,以保持电池模块的最佳温度环境。换句话说,构建两个独立的加热/冷却系统,其中一个用于内部加热/冷却,另一个用于控制电池模块的温度。
然而,现有的操作方法不能有效地管理能量,导致行驶距离较短,不能实现长距离行驶。此外,在夏季进行制冷时,行驶距离减少30%以上,而在冬季进行加热时,行驶距离减少40%以上,因此冬季加热的问题变得严重,而内燃机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安装大容量PTC以解决冬季加热的问题时,则由于使用热泵而存在行驶距离减少以及制造成本过高和重量过大的问题。
因此,通过有效地将这些系统布置并配置为组件从而容易地将这些系统安装在车辆中并降低车辆的重量和制造成本的技术得到了发展。
然而,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的集成热管理系统,将通过冷却水加热器加热的冷却水引入到内部空调的加热器芯部,以用于内部空气调节,在升高高压电池的温度时,也使用通过冷却水加热器加热的冷却水。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空调所需的冷却水的温度范围与在升高高压电池的温度时所需的冷却水的温度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在升高高压电池的温度时,内部空调的性能受到限制。
包含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强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控制冷却水温度的技术,使得通过内部空调加热芯部的内部加热和升高高压电池的温度均满足性能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40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