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轴承装配检测装置、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79922.0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9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黄沛;夏焕雄;刘检华;刘小康;郭磊;敖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32/06 | 分类号: | F16C32/06;F16C41/00;G01R27/26;G01M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轴承 装配 检测 装置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轴承装配检测装置、方法和系统,涉及气体轴承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待检测的气体轴承本体,气体轴承本体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上开设有内壁形状为半球面的安装槽,转子设置于安装槽内,且能够相对于定子转动;其中,转子由导电材料制成;安装于定子的内壁上的电容测量单元,电容测量单元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信号发生电路,与发射电极连接,用于向发射电极输入激励检测电压;信号采集电路,与接收电极连接,用于采集接收电极上的电压信号。本发明通过在定子的内壁上安装电容测量单元,在工作过程中获取电容测量单元的电容值,利用电容变间隙式测量原理,实现对气体轴承装配误差的直接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轴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体轴承装配检测装置、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气体轴承具有高转速、长寿命、无油润滑、结构紧凑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在高温、高速工况下代替常规油膜润滑的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理想产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等关键领域中的高速旋转设备中。
装配误差是气体轴承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决定着气体轴承的成品率和工作稳定性。对气体轴承的装配误差进行实时检测,能够实时掌握气体轴承装配过程中的几何状态,可以在航天军工关键设备的制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气体轴承装配误差的微小性、气膜所处空间的密闭性导致气体轴承装配误差的测量极为困难。传统的检测方法是通过安装通用位移传感器来测量轴心轨迹,然后结合气体轴承形状间接计算获得装配误差。此方法由于是间接测量,会引入较大误差,同时通用位移传感器安装难度大,不利于气体轴承的小型化和集成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气体轴承装配检测装置、方法和系统,以解决气体轴承装配误差测量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气体轴承装配检测装置,包括:
待检测的气体轴承本体,所述气体轴承本体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上开设有内壁形状为半球面的安装槽,所述转子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转动;其中,所述转子由导电材料制成;
安装于所述定子的内壁上的电容测量单元,所述电容测量单元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
信号发生电路,与所述发射电极连接,用于向所述发射电极输入激励检测电压;
信号采集电路,与所述接收电极连接,用于采集所述接收电极上的电容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电极包括填充区域,所述接收电极设置于所述填充区域中,且所述接收电极与所述发射电极之间通过绝缘介质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测量单元的外表面弧度与所述定子的安装槽的弧度重合。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电容测量单元对应一导线组,所述导线组安装于所述定子上,包括与所述发射电极连接的第一导线和与接收电极连接的第二导线;
其中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中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定子上露出,所述第一导线用于连接所述信号发生电路,所述第二电线用于连接所述信号采集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发生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数模转换器、第一放大器、容性负载驱动器和短路保护电路;
其中,所述数模转换器为所述信号发生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短路保护电路为所述信号发生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采集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容桥式检测电路、第二放大器、滤波器、模数转换器;
其中,所述电容桥式检测电路为所述信号采集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模数转换器为所述信号采集电路的输出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检测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气体轴承装配检测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99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设备控制面板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致密储层“六性”评价配套地质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