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声模组、电子设备以及音频输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76304.0 | 申请日: | 2020-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6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9/02 | 分类号: | H04R9/02;H04R9/0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1 | 代理人: | 谭逢 |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声 模组 电子设备 以及 音频 输出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声模组、电子设备以及音频输出方法。电子设备包括中框、第一外观部件、第二外观部件以及电声模组。第一外观部件以及第二外观部件分别设置于中框的相对两侧,电声模组连接于中框。电声模组包括磁路系统和设置于磁路系统相对两侧的第一电磁驱动模块以及第二电磁驱动模块。第一外观部件连接于第一电磁驱动模块,并由第一电磁驱动模块驱动而振动;第二外观部件连接于第二电磁驱动模块,并由第二电磁驱动模块驱动而振动。由电声模组直接驱动电子设备的外观部件进行振动以将声音直接传播到外界,能够避免在电子设备的外壳上开设供声音传输的通道,保证了电子设备的外壳结构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消费性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声模组、电子设备以及音频输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长足的进步,而随着通信技术的提高,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或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和电脑等。
传统的电子设备,通过电声模组将待播放的音频文件转换为模拟信号并输出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使人们能够通过电子设备收听音频,如语音通话、语音消息、视频通话等音频。然而,目前的电声模组通常为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内部的振膜式受话器,电子设备的壳体上需要开设对应于该振膜式受话器的出音孔,以便于将振膜式受话器发出的声音导出到外界。这样的电声模组,需要依赖于壳体上的开孔才能实现其发声功能,而壳体上的开孔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结构完整性和一致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声模组、电子设备以及音频输出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声模组。电声模组包括磁路系统、第一电磁驱动模块以及第二电磁驱动模块。磁路系统用于产生恒定磁场,第一电磁驱动模块设置于磁路系统的一侧,并位于恒定磁场内,第一电磁驱动模块与磁路系统之间具有第一振动间隙。第一电磁驱动模块用于连接第一负载,并在接入电流时驱动第一负载振动。第二电磁驱动模块设置于磁路系统远离第一电磁驱动模块的一侧,并位于恒定磁场内,第二电磁驱动模块与磁路系统之间具有第二振动间隙。第二电磁驱动模块用于连接第二负载,并在接入电流时驱动第二负载振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中框、第一外观部件、第二外观部件以及上述的电声模组,第一外观部件以及第二外观部件分别设置于中框的相对两侧,电声模组连接于中框。第一外观部件连接于第一电磁驱动模块,并由第一电磁驱动模块驱动而振动;第二外观部件连接于第二电磁驱动模块,并由第二电磁驱动模块驱动而振动。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电子设备,音频输出方法包括:当电子设备获取到待播放的音频文件时,确定第一外观部件、第二外观部件中朝向用户者,若第一外观部件朝向用户,则根据音频文件,向第一电磁驱动模块输入音频电流,若第二外观部件朝向用户,则根据音频文件,向第二电磁驱动模块输入音频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声模组以及音频输出方法中,将第一电磁驱动模块、第二电磁驱动模块分别设置在磁路系统的两侧,并分别连接于电子设备的第一外观部件和第二外观部件,其中,第一电磁驱动模块在接入音频电流时,能够在磁路系统的恒定磁场中受力而带动第一外观部件振动发声,第二电磁驱动模块在接入音频电流时,能够在磁路系统的恒定磁场中受力而带动第二外观部件振动发声。通过这样的方案,可以由电声模组直接驱动电子设备的外观部件进行振动以将声音直接传播到外界(如传播到用户耳中),因此能够避免在电子设备的外壳上开设供声音传输的通道(如出音孔),从而保证了电子设备的外壳结构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63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