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坑支护支撑梁绳锯切割拆除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70941.7 | 申请日: | 2020-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1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东;周思重;陆烨壕;尹兵信;田俊泽;罗惠霞;郭力嫦;马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8D1/08 | 分类号: | B28D1/08;B28D7/02;E02D1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7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支护 支撑 梁绳锯 切割 拆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坑支护支撑梁绳锯切割拆除方法,其包括切割划线、支撑梁支撑、内力检测、切割拆除、基坑内转运以及支撑梁场外破碎等步骤,所述支撑梁切割拆除的过程中采用金刚石切割装置对支撑梁进行切割,所述金刚石切割装置包括金刚石绳索以及带动金刚石绳索进行切割的驱动电机,所述金刚石切割装置还包括包覆组件,所述金刚石绳索绕设在支撑梁的切割面外缘处,所述包覆组件包覆于支撑梁的切割面的外缘处,所述包覆组件包括开口设置的集水槽和连通集水槽的负压管以及进水管。本发明具有冷却水混合研磨碎屑堆积在集水槽内,连通集水槽的负压管将混有研磨碎屑的冷却水抽出回收,水资源浪费较少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绳锯切割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支撑梁绳锯切割拆除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人口密度增长,城市建筑不断朝着高深两面发展,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相应多层地下室、地下隧道、地铁、商业街等配套的建立,使待建工程常常邻近高层建筑或地下构筑物等,建筑周边环境的复杂使基坑锚杆锚索支护体系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支护桩或连续墙+内支撑”支护体系代之在近年来得到大量应用,尤其以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为主,大大提高了深基坑的稳定性。并且随着地下深度的增加,内支撑的层数也从一层支撑增加到多层支撑。
常用的基坑支护支撑梁拆除方法有火药爆破拆除、机械拆除、人工拆除等。而作为临时支撑结构,因其多处于城市闹市区,周围或建筑物密集,或临近运营地铁,临时支撑结构拆除必须确保不对临时支撑体系、周边建筑、地下设施造成不利影响。而多层内支撑梁拆除施工时往往是借助已施工的地下水平结构作为施工平台,这就对拆除方法也提出更高的挑战。
现有技术中,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3510523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深基坑多层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梁分段切割整体吊运方法,其包括内力监测、切割拆除、基坑内转运、支撑梁整体吊运、支撑梁场外破碎等步骤。
该发明在地下水平薄板结构上施工,对施工平台没有特殊要求,不需要对地下薄板结构钢管支撑系统进行加强处理,仅需对地下水平薄板预留洞口和预留伸缩缝位置进行局部加强处理。并且支撑梁切割拆除时,下部不需搭设钢管支架。现场钢管支架材料一次投入量大量减少,并可提前拆除提高钢管支架周转率。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工作人员通过绳锯切割的过程中,需要对高速运转的金刚石绳索进行的水冷却,并通过水流将研磨碎屑带走,但是,由于支撑梁是横向水平锚固在的支护桩或连续墙上的,因此导致冷却水在冷却过程中,冷却水大量流失,回收难度较大,冷却水不易循环使用,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水资源浪费较少的基坑支护支撑梁绳锯切割拆除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坑支护支撑梁绳锯切割拆除方法,包括切割划线、支撑梁支撑、内力检测、切割拆除、基坑内转运以及支撑梁场外破碎等步骤,所述支撑梁切割拆除的过程中采用金刚石切割装置对支撑梁进行切割,所述金刚石切割装置包括金刚石绳索以及带动金刚石绳索进行切割的驱动电机,所述金刚石切割装置还包括包覆组件,所述金刚石绳索绕设在支撑梁的切割面外缘处,所述包覆组件包覆于支撑梁的切割面的外缘处,所述包覆组件包括开口设置的集水槽和连通集水槽的负压管以及进水管,所述集水槽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覆组件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使开口设置的集水槽的中线位置朝向支撑梁的切割面,包覆组件包覆于支撑梁的切割面处,使驱动电机带动金刚石绳索下绕支撑梁的切割面后高速运动研磨切割面的过程中,进水管对研磨处施加冷却水,冷却水混合研磨碎屑堆积在集水槽内,连通集水槽的负压管将混有研磨碎屑的冷却水抽出回收,冷却水不易流失,水资源浪费较少,且切割过程中,灰尘以及噪音不易传出,达到绿色施工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未经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09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