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69828.7 | 申请日: | 2020-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59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朱骞;张磊磊;肖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W20/20 | 分类号: | B60W20/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曹廷廷 |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程式 电动汽车 驱动 模式 控制 方法 及其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检测至少两个系统信号,且任意两个所述系统信号来自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同一子系统或者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判断检测到的至少两个所述系统信号分别与各自对应的阈值条件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相应的判断结果产生对应的驱动模式请求;以及,综合所有的所述驱动模式请求,为所述增程式电动汽车选择对应的驱动模式。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综合考虑驱动系统、高压电池系统、热管理系统以及发动机系统等系统的需求,进而实现更好的驾驶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车辆能源转型期间的理想过渡车型,目前受到广大厂商的青睐。参阅图1,图1是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看出,增程式电动汽车包括传动轴11、驱动电机12、电池13和增程器14,增程器14包括一个相对较小的发动机141和发电机142,增程器14是一个辅助动力装置,可以辅助提供增程式电动汽车所需的能量。
增程式电动汽车通过在传统混合动力汽车上增加增程器,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混合动力汽车续航里程短的问题,且能够保证低温低电量情况下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可以在电动汽车较小改动的前提下实现性能的极大提升。因此,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一种多能量源(包括汽油和电力)的系统,存在多种驱动模式(纯电动模式和混合驱动模式),需选择合适的驱动模式并协调各个能量源之间的能量分配,进而满足整车的能量需求。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量平衡、油耗以及排放,这些指标都与法规有直接联系,是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的重要的一部分。
现有的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主要根据电量平衡去选择纯电动模式或者混合驱动模式。其中,会根据当前检测到的电池荷电状态(SOC)确定驱动模式,当SOC大于设定阈值时,工作在纯电动驱动模式,当SOC小于设定阈值时,进入混合驱动模式。但是,这种只根据SOC选择驱动模式的方法,只能保证电池的电量平衡,无法兼顾整车的动力性能、油耗以及排放等法规的要求。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以综合考虑驱动系统、高压电池系统、热管理系统以及发动机系统等系统的需求,进而实现更好的驾驶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能够综合考虑驱动系统、高压电池系统、热管理系统以及发动机系统等系统的需求,进而实现更好的驾驶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至少两个系统信号,且任意两个所述系统信号来自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同一子系统或者两个不同的子系统;
判断检测到的至少两个所述系统信号分别与各自对应的阈值条件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相应的判断结果产生对应的驱动模式请求;以及,
综合所有的所述驱动模式请求,为所述增程式电动汽车选择对应的驱动模式。
可选的,检测至少两个系统信号时,检测到的所述系统信号包括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车速、驾驶员需求功率、发动机启动请求、发动机停机请求、电池可放电功率、电池可充电功率、发动机启动时间、发动机停机时间以及驾驶员输入请求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子系统包括驱动系统、高压电池系统、热管理系统、发动机系统以及车身系统;其中,所述电池荷电状态、电池可放电功率以及电池可充电功率来自所述高压电池系统,所述电池温度来自所述高压电池系统和所述热管理系统,所述车速和所述驾驶员需求功率来自所述驱动系统,所述发动机启动请求、发动机停机请求、发动机启动时间以及发动机停机时间来自所述发动机系统,所述驾驶员输入请求来自所述车身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98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