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802.11ax网络中的UL-OFDMA的动态上行链路资源单元调度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69629.6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2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N·查格拉尼;E·佩拉希亚;S·加努;M·S·西拉杰;G·帕特瓦德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慧与发展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主分类号: | H04W72/12 | 分类号: | H04W72/12;H04W72/04;H04B7/04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丁君军 |
地址: | 美国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802.11 ax 网络 中的 ul ofdma 动态 上行 资源 单元 调度 | ||
本公开涉及802.11ax网络中的UL‑OFDMA的动态上行链路资源单元调度。一种用于上行链路资源单元调度的系统和方法,包括:由网络设备从多个站中的每个站接收缓冲器的状态,由网络设备为多个站中的每个站确定特定站的缓冲器的状态是超过第一阈值、超过第二阈值、还是既未超过第一阈值又未超过第二阈值,响应于特定站的缓冲器超过第一阈值,使用上行链路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来调度特定站,响应于特定站的缓冲器超过第二阈值,使用已调度RU来调度特定站,以及响应于缓冲器既未超过第一阈值又未超过第二阈值,使用随机接入资源单元(RA‑RU)来调度特定站。
背景技术
无线电子设备的爆发和激增已经导致试图在无线通信信道上容纳越来越多的用户的挑战越来越多。例如,大量用户带来的高水平干扰可能会降低用户所期望的网络性能水平。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发布了很多流行的规范以用于802.11标准系列下的无线技术。802.11不断发展以解决无线设备的激增带来的所有挑战。
特别地,IEEE 802.11ax项目于2014年5月开始,其中TGax的形成是成功的IEEE802.11ac标准的后继者。TGax的主要目标是定义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与IEEE 802.11ac相比,在密集部署的情况下,它能够支持每站平均吞吐量至少提高四倍。然而,802.11ax标准本身并未解决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使802.11ax的潜力最大化。
附图说明
根据一个或多个各种实施例,参考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附图仅出于说明的目的而提供,并且仅描绘典型或示例实施例。
图1示出了可以为诸如商业机构、教育机构、政府实体、医疗机构或其他组织等组织实现的网络配置的一个示例。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动态上行链路资源单元调度的示例计算组件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动态上行链路资源单元调度的示例。
图4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循环调度的示例。
图5是可以用于实现本公开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的示例计算组件。
附图不是穷举的,并且不将本公开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所公开技术的实现可以包括在802.11ax以及所描述的发明可以适用的任何其他后续、先前或其他标准中的用于针对上行链路业务来调度站的资源单元(RU)的系统和方法。
为了理解本发明,需要对802.11和802.11ax的基本理解。下面描述必要的最低要求,但是更多详细信息和指南可以在802.11ax标准以及其他相关802.11标准中找到。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允许诸如接入点等无线设备同时与多个设备通信。这减少了每个设备必须等待信号的时间,并且可以显著加快网络速度。简而言之,MU-MIMO通过使用多个天线向多个设备/站发送数据而进行工作。
添加到802.11ax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正交频分多址(OFDMA)。在物理层级别,这表示多个实体在不同的频音/子载波上同时传输数据,其中子载波彼此正交。包含一组音调的时隙称为RU。
IEEE 802.11ax定义了MU-MIMO格式、OFDMA格式或二者混合的下行链路多用户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MU-PPDU)。该标准还定义了MU-MIMO和OFDMA格式的上行链路MU-PPDU。对于上行链路MU-PPDU,接入点需要在时隙内调度一个或多个站以使用不同RU在上行链路上发送数据。向站通知传输特性(诸如发射功率、调制和编码等)以及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特定R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慧与发展有限责任合伙企业,未经慧与发展有限责任合伙企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96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