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气试验用智能化高空接线装置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69603.1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61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泽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G01R19/165;G01R31/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睿之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96 | 代理人: | 杨雷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气 试验 智能化 高空 接线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试验用智能化高空接线装置及使用方法,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接线钳、智能化系统以及控制与显示装置,接线钳与智能化系统之间、控制与显示装置和智能化系统之间均为双向通信连接;使用方法包括:向接线钳发送数字指令,各接线钳根据接线钳钳口与接线端口的接触状态,返回检测信号;对检测信号中的电压数据进行判断,若接线钳钳口与接线端口的接触效果差,调整接线钳钳口与接线端口的位置,重新检测;若接线钳钳口与接线端口的接触效果良好,直接进行电气试验。本发明可同时检测多路接线钳钳口与接线端口的接触状况,且能给出智能化的自主判断,操作和使用比较简单,提高原有工作效率,强化了电网设备状态检测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空电气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气试验用智能化高空接线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高空接线装置是电力部门进行各类参数实验、预防性试验和状态检修测试所使用的一种必要装备,典型应用如接触电阻、回路电阻测量、输电线路参数测量、PT\CT介质损耗以及电容量测试等电器设备的高空接电试验。试验目的就为了通过电气试验手段获得数据从而评估电力系统内设备和系统的实时状态。目前常用的高空接线装置多为接续式的高空接线钳,一般由接线钳和组合式绝缘杆组成。其钳口的闭合方式有滑轮组式、丝杆螺母副式和弹簧式等多种类型,尽管实施方式不同,但其功能一般为通过钳口与接线端口的物理连接来保障接触的良好性,以使电气试验有一个较高的精度。
然而在实际环境中,高空接线钳的应用场景通常为野外且距地面高度为8.5米左右的环境;同时,因高空一般伴随有较强的扰动风且可视性较差,大大增加了高空接线钳的使用难度,这就导致接线钳与接线端口的连接极度依赖试验人员的个人经验与判断,无法科学直观地保障钳口与接线端口的有效接触,进而影响电气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无法准确判断电气设备与系统的状态信息。
另外,为保障国民和社会电力的不间断供应,目前电力部门对输电线路停电时间的要求极为苛刻,如果无法在规划时间内完成电气试验,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将受到极大考验。而现有的高空接线钳在安装使用时无法直接判断接触状况,有时需要频繁的装卸才能保持良好的试验精度,因此就增加了试验整体时间,影响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高空接线钳使用难度高、时效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试验用智能化高空接线装置及使用方法,实现接线钳钳口与接线端口接触状态的多路信号智能化判断,可以迅速判断接线钳钳口与接线端口的接触状况,并且反馈给智能化控制系统,其使用方法简单快捷,可有力支撑电力的生产运维。
技术方案: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气试验用智能化高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接线钳、智能化系统以及控制与显示装置;其中,接线钳与智能化系统之间、控制与显示装置和智能化系统之间均为双向通信连接,接线钳设有接线钳钳口,接线钳钳口与接线端口接触。
优选的:接线钳上设有内嵌集成系统,内嵌集成系统包括第一通讯模块、控制模块、小型脉冲电流模块、模数转换模块和第一电源模块;其中,
接线钳通过第一通讯模块与智能化系统进行通信,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通讯模块的输出端,小型脉冲电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小型脉冲电流模块通过开关连接接线钳钳口,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小型脉冲电流模块的输出端,模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通讯模块的输入端,第一电源模块为整个内嵌集成系统供电。
优选的:智能化系统包括第二通讯模块和中央数据处理模块;其中,智能化系统通过第二通讯模块与控制与显示装置、接线钳进行通信,中央数据处理模块与第二通讯模块之间双向连接。
优选的:控制与显示装置包括第三通讯模块、显示屏和按键;其中,控制与显示装置通过第三通讯模块与智能化系统进行通信,显示屏和按键分别与第三通讯模块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96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