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标装置及航线测量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8800.1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4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峰虎;孙瑞芳;李鹏;乔志伟;王丹;吕丽鹏;贾本业;吴榜洲;王宏斌;刘庆东;孟者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2/16 | 分类号: | B63B22/16;G01C21/20;G01V8/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城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29 | 代理人: | 王新月 |
地址: | 030027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标 装置 航线 测量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标装置及航线测量系统,涉及航海领域,其中,浮标装置包括:运载体和浮标,运载体可与浮标分离,浮标包括光电探测器、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其中,光电探测器头部设置扣合部;第一腔室设有一开口,在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弹力部件;第一腔室内壁设置有与扣合部相适配的卡环;卡环与扣合部卡接,以使光电探测器与第一腔室扣合;第二腔室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连通,用于容置光电探测器底部;在第二腔室外壁设置有气囊,气囊充气时,其浮力可使浮标上浮;第三腔室内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浮标浮动速度。本发明的浮标装置具有作业灵活及测量精准的优点。本发明的航线测量系统应用浮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标装置及航线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浮标是在海面上作为标志物,用来导航、标志航道、指示危及航行安全的障碍物等,它们通常被锚固定,防止水流将其移动。在水下无人作业,无人运载等领域使用的浮标,通常是连接在运载体上,随着运载体一起移动,给运载体定时发送探测、追踪等信号,使其在设定航线航行。
现有浮标的运载体探测器是共同运动的,无法进行分离,使得测量的航行轨迹不精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标及航线测量工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航行轨迹不精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浮标装置,包括:运载体和浮标,运载体可与浮标分离,浮标包括光电探测器、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其中,光电探测器头部设置扣合部;第一腔室设有一开口,在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弹力部件;第一腔室内壁设置有与扣合部相适配的卡环;卡环与扣合部卡接,以使光电探测器与第一腔室扣合;第二腔室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连通,用于容置光电探测器底部;在第二腔室外壁设置有气囊,气囊充气时,其浮力可使浮标上浮;第三腔室内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浮标浮动速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浮标装置中,本发明的浮标和运载体之间可进行分离,保证了可以在特定地点进行投放浮标装置,实现特定地点的航迹测量或目标跟踪。浮标内设置有光电探测器,用于实现目标跟踪或航迹测量。由于在第二腔室外壁设置有气囊,该气囊会带动浮标进行上浮;由于光电探测器的头部设置有扣和部,当光电探测器上浮至第一腔室内时,与第一腔室内的卡环扣合,有效保护了光电探测器,避免光电探测器与第一腔室发生碰撞而发生损坏,使得后续测量更加精准。同时,通过对设置在第二腔室外的气囊进行充气,将运载体和浮标进行分离,并在浮力的作用下浮标上浮至水平面,启动光电探测器进行航线测量及目标跟踪等工作。本发明的浮标装置,具有作业灵活、测试准确的优点。
可选的,光电探测器还包括锁紧部,锁紧部设置在光电探测器底部,用于将光电探测器与第二腔室固定连接。
可选的,第一弹力部件为弹力网。
可选的,弹力网上设有至少一个弹力带,至少一个弹力带的一端与弹力网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腔室固定连接。
可选的,第三腔室内还设有电源和气源,电源用于为光电探测器提供电能,气源用于为气囊和第二腔室提供气源。
可选的,气囊外壁设置有可分离壳体,可分离壳体通过第二弹力部件与第二腔室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第二弹力部件为弹簧弹珠。
可选的,第二腔室与第三腔室通过梯形导轨连接,梯形导轨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腔室内壁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三腔室的内壁上。
可选的,第三腔室内还设置有通信模块,光电探测器和控制器通过通信模块通信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航线测量系统,包括上述浮标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航线测量系统的有益效果与本发明的浮标装置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88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