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水阻油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2983.6 | 申请日: | 202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4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清;毛军恒;雷露露;李耀;郑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38/08;C04B20/10;C04B20/04;C04B20/02;C04B14/48;E01C7/14;E01C11/22;C04B111/20;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青岛锦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83 | 代理人: | 邵朋程 |
地址: | 26659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水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透水阻油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陶瓷抛光废料作为骨料,制备陶瓷抛光骨料透水混凝土;(2)将铜网在空气中用火焰加热,加热完成后浸没到水泥浆中,30s后以0.1m/s的速度取出,获得透水阻油改性铜网;将透水阻油改性铜网放置到步骤(1)制得的陶瓷抛光骨料透水混凝土的上表面;(3)制备改性陶瓷抛光粉末透水阻油混凝土,将改性陶瓷抛光粉末透水阻油混凝土浇筑在透水阻油改性铜网之上,再在改性陶瓷抛光粉末透水阻油混凝土的上表面铺设一层透水阻油改性铜网,得到透水阻油混凝土。本发明所制得的透水阻油混凝土,在油水分离的同时达到透水阻油的目的,即可以补充地下水,又可以防油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水混凝土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透水阻油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水混凝土又称为多孔混凝土,是通过减少或避免使用细集料,形成具有内部连通孔隙微观结构的一种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渗水功能的功能材料。透水混凝土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水资源、环境保护和防止城市雨季期间的洪涝灾害,其作用形式主要是将流经表面的雨水利用透水混凝土的高渗透性渗透到土壤中,从而达到维护局部地区的地下水位的目的,减小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负荷和低洼地区的雨水聚集。
针对含油污水,为了防止油污随水分渗入到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现有透水混凝土采用在透水混凝土结构中增加吸油材料的方式,把油污吸附在透水混凝土内部。被吸附后的油污易造成透水通道的堵塞,从而使透水混凝土失去透水功能。还有些方案利用了改性后的骨料形成防油层,但防油的同时也会形成防水层,导致混凝土失去渗透功能。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透水阻油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透水阻油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陶瓷抛光骨料透水混凝土
选取陶瓷抛光废料作为骨料,粒径范围为1~10mm,将陶瓷抛光废料用砂纸打磨,再依次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洁表面,冷风吹干;采用处理后的陶瓷抛光废料制备陶瓷抛光骨料透水混凝土,设计骨料用量/水泥用量为4.6,水灰比为0.30,先将陶瓷抛光废料与水泥干拌,然后加入水,继续搅拌,并逐渐加入3%水泥质量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2)制备透水阻油改性铜网
将铜网在空气中用火焰加热,加热完成后浸没到水泥浆中,30s后以0.1m/s的速度取出,获得透水阻油改性铜网;将透水阻油改性铜网放置到步骤(1)制得的陶瓷抛光骨料透水混凝土的上表面;
(3)制备改性陶瓷抛光粉末透水阻油混凝土
首先配制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经磁搅拌、超声分散至完全溶解,再滴加全氟辛酸钠水溶液,磁搅拌,最后过滤得到固体,用去离子水清洗后,干燥得到固体粉末材料;
将陶瓷抛光废料粉碎成陶瓷抛光粉末,选取沙子和陶瓷抛光粉末为骨料,陶瓷抛光粉末用量为沙子用量的20%,控制骨料用量/水泥用量为4.1,水灰比为0.3,制备时,首先加入骨料、水泥干拌,加入一半水,继续搅拌,再加入剩余的水搅拌,搅拌过程中加入10%水泥质量的固体粉末材料,得到改性陶瓷抛光粉末透水阻油混凝土;将改性陶瓷抛光粉末透水阻油混凝土浇筑在透水阻油改性铜网之上,得到透水阻油混凝土。
优选的,该制备方法还包括步骤:
(4)在改性陶瓷抛光粉末透水阻油混凝土的上表面再设置一层步骤(2)制得的透水阻油改性铜网,一起养护成型。
优选的,所述铜网的加热步骤为:将铜网夹持住水平放置在火焰上方2cm处,并水平匀速晃荡保持铜网受热均匀;在加热至铜网变黑后反转背面继续加热1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29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镀铜包线生产自动化烘干系统
- 下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航迹融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