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绝缘器以及接触轨绝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60615.8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4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白利军;王铁环;许智榜;张家炳;张宝华;孔凡军;绳贺;王超;郑博;伍平;黄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磁浮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30 | 分类号: | B60M1/30;B60M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文丽 |
地址: | 074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 以及 接触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绝缘器以及接触轨绝缘系统。其中,绝缘器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连接部和分隔部;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隔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分隔部与所述连接部断开,分隔部包括第一分隔部和与所述第一分隔部断开的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分隔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本发明提供的绝缘器以及接触轨绝缘系统,连接部与分隔部分隔为断开的两部分,分隔部再分隔为断开的两部分,断开的结构使得导电微粒不能连通导电,解决了相邻两段轨道之间电连通的问题,保证各个供电分区之间独立且安全的供电,施工风险可显著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绝缘器以及接触轨绝缘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领域,供电接触轨系统是一种为轨道车辆提供电力的重要系统,其通过接触轨与受电靴为车辆授流。在实际运行时,由于线路电气化设计为多个电分段的组合,各电分段之间需要通过绝缘器绝缘连接以实现各段接触轨的独立供电。正常情况下,受电靴沿接触轨带电滑行,当某一电分段发生故障或因施工停电时,不影响其他部分正常供电。
其中,接触轨的电分段所暴露出的问题出现在绝缘器有串电现象,导致绝缘器失去其电分段的功能。相关技术中,绝缘器的接触面设置有槽道,当受电靴长期摩擦产生的导电微粒在槽道内的沉积,导电微粒存在连通导电的风险,使得绝缘器存在丧失其绝缘功能的风险,同时槽道对于受电靴的磨损和绝缘器的磨损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已建成多条磁浮线路,由于磁浮机车的受电靴为碳滑板,受电靴在接触轨的表面滑行时会在凹槽里堆积碳粉,时间久后绝缘器的表面和凹槽就会通过堆积的碳粉连接成为一个导电体,将导致绝缘器电分段的性能消失,两个相邻供电分区的中一个停电后,停电的供电分区会通过绝缘器与带电的供电分区形成通路,导致停电的供电分区带电,这样就会带来施工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绝缘器,连接部与分隔部分隔为断开的两部分,分隔部再分隔为断开的两部分,断开的结构使得导电微粒不能连通导电,解决了相邻两段轨道之间电连通的问题,保证各个供电分区之间独立且安全的供电,施工风险可显著降低。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接触轨绝缘系统。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绝缘器,包括:
第一固定部;
第二固定部;
连接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分隔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连接部断开,包括第一分隔部和与所述第一分隔部断开的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分隔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部包括多个第一分隔块,相邻所述第一分隔块之间设有第一间隙;
和/或,所述第二分隔部包括多个第二分隔块,相邻所述第二分隔块之间设有第二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块对应于所述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分隔块对应于所述第一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块插入所述第二间隙的长度为第一预设长度,所述第二分隔块插入所述第二间隙的长度为第二预设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长度为所述第一分隔块长度的0.01~0.8倍,所述第二预设长度为所述第二分隔块长度的0.01~0.8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块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分隔块设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二分隔块之间形成两个所述第二间隙,两个所述第一分隔块分隔插入两个所述第二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磁浮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磁浮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06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