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模时避免模具侧壁刮损铸件成品侧壁的脱模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9718.2 | 申请日: | 202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0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朱益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益祥 |
主分类号: | B22D29/04 | 分类号: | B22D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0100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模 避免 模具 侧壁 铸件 成品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精密铸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脱模时避免模具侧壁刮损铸件成品侧壁的脱模装置,包括活动盘,所述活动盘的底部斜侧壁处活动安装有活动杆,活动杆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圈,活动圈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支撑座,支撑板的外部贯穿有外壳,支撑板的外侧壁贯穿有限位圈。支撑板顺时针旋转带动支撑板旋转,支撑板的内端偏移使弧形板的内圈直径被拉大,模具内壁与铸件成品的外侧壁分离,可避免脱模时从内往外推导致的铸件成品侧壁损坏,弧形板的内侧由顺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脱模,模具内圈直径增大,弧形板的内侧壁远离铸件成品的侧壁,可避免弧形板侧壁的纹理刮到铸件成品的侧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密铸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脱模时避免模具侧壁刮损铸件成品侧壁的脱模装置。
背景技术
铸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受到重力对其的影响力,在重力的作用下注入铸型的工艺,再经过一段时间成型之后,将成品脱模,再对其边角处进行修整即可,对于一些精密的铸件,制作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模具也会更加多样化,通常在铸浇之前,将原料的比例调整合适,以免后期出现软硬程度不均匀的现象。
比例配置好的铸浇原料倒入至模具内部,经过挤压,将铸浇原料挤压至模具内壁的边角处,保证铸件脱模后的成品呈现完整的状态,通常脱模时会受到一端推板的推力,将该脱模的成品推出模具外,成品被推的一面会受到挤压的力,往外推动时,侧壁与模具的内侧壁之间也会出现摩擦,由于时间原因,成品的侧壁还比较脆弱,容易被模具的侧壁刮坏,影响产品的边角及侧壁,同时也会影响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一)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脱模时能够避免铸件成品的侧壁在硬度未成型导致侧壁被模具刮损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脱模时避免模具侧壁刮损铸件成品侧壁的脱模装置,包括活动盘,所述活动盘的底部斜侧壁处活动安装有活动杆,活动杆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动圈,活动圈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支撑座,支撑板的外部贯穿有外壳,支撑板的外侧壁贯穿有限位圈,支撑板的侧壁开设有滑槽,滑槽处滑动连接有连接杆,支撑板的内端活动连接有弧形板,弧形板的内部贯穿有滑板,所述活动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底部侧壁贯穿有活动柱,活动柱的底部贯穿有活动球,活动球的侧壁处固定连接有支杆。
优选的,所述活动盘的底部写侧壁处开设有从内至外的卡口,卡口内滑动连接有活动杆,活动杆的底部在随支撑板的内端位置发生变化后,可使弧形板的内径增大,此时的活动杆位置也可方便从内至外的移动。
优选的,所述活动杆的底部延伸至支撑板的侧壁处,活动杆的侧壁贯穿于支撑板和连接杆之间的夹缝中,活动杆可带动支撑板的位置的偏转,使其整体变形。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内端与弧形板的外侧壁处转动连接,支撑板在被带动偏转向顺时针方向贴合时,可保证弧形板的内侧壁角度保持不变。
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侧端内侧与滑板的侧端外侧滑动连接,弧形板的内径在延伸或是恢复正常状态下时,可受到滑板的限制,能够维持在同一个圈内。
优选的,所述活动球的顶部轴心处与活动柱活动连接,可使活动柱在被带动旋转时,带动活动球旋转时,能够保证活动球始终围绕Y轴旋转。
优选的,所述活动球的底部与支杆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活动球旋转时,能够带动支杆的低端一同在铸件成品顶部旋转,可避免脱模时铸件的顶部与推板黏合。
(二)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模时避免模具侧壁刮损铸件成品侧壁的脱模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脱模时避免模具侧壁刮损铸件成品侧壁的脱模装置,通过支撑板受到活动杆的顺时针旋转的力,可将支撑板的侧壁带动往同一个方向旋转,支撑板的内端方向偏移会使弧形板的内圈直径被拉大,可成功将模具内壁与铸件成品的外侧壁进行分离,可避免脱模时从内往外推导致的铸件成品侧壁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益祥,未经朱益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97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