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歇循环型太阳能电热水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59351.4 | 申请日: | 2020-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9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常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丽 | 
| 主分类号: | F24S10/70 | 分类号: | F24S10/70;F24S50/40;F24S8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73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歇 循环 太阳能 电热水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歇循环型太阳能电热水器,涉及太阳能电热水器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平板式太阳能电热水器耗电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包括蓄水罐、集热器和安装单元;集热器内设有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之间采用多组第三水管连通,第三水管为弹性管,第一水管连接到集热器上的集热器出水口并与蓄水罐上的蓄水罐进水口连通,蓄水罐进水口和集热器出水口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第二水管连接到集热器上的集热器进水口并与自来水管连通,集热器进水口上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三水管在背向阳光的一面设有气囊;本发明更加节能环保,同时本发明便于安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热水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间歇循环型太阳能电热水器。
背景技术
热水器有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和煤气热水器,但它们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太阳能热水器虽然有节能、安全和没有污染的优点,但它不能全天侯工作,有些建筑物上不能使用,维修困难,安装复杂;电热水器虽然可以全天侯,没有污染问题,但它受容量限制,不能连续使用,由于加热要一定时间,不可以即开即用,费用也比较高;煤气热水器虽然可以连续使用,可以即开即用,没有容量限制,多少人用都可以,但它存在环保和安全问题。
为了满足环保和使用要求,太阳能电热水器应运而生,其包括设置在屋外的集热器和设置在屋内的蓄水箱,蓄水箱内设有加热装置和控制蓄水罐与集热器形成水循环的循环泵。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电热水器在运行时,循环泵需要一直工作,从而使得集热器内的热水能够进入蓄水罐,蓄水罐的水进入集热器,使得蓄水泵和集热器内的水同时加热。但是,循环泵持续工作使得热水器消耗能源较多,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间歇循环型太阳能电热水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间歇循环型太阳能电热水器,包括蓄水罐,所述蓄水罐用于蓄水;集热器,所述集热器用于吸收太阳能并加热集热器内的水;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用于将蓄水罐安装到屋内;集热器内设有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之间采用多组第三水管连通,第三水管为弹性管,第一水管连接到集热器上的集热器出水口并与蓄水罐上的蓄水罐进水口连通,蓄水罐进水口和集热器出水口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第二水管连接到集热器上的集热器进水口并与自来水管连通,集热器进水口上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三水管在背向阳光的一面设有气囊,第一水管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蓄水罐内的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平板式太阳能电热水器耗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间歇循环型太阳能电热水器,包括蓄水罐,所述蓄水罐用于蓄水;集热器,所述集热器用于吸收太阳能并加热集热器内的水;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用于将蓄水罐安装到屋内;集热器内设有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之间采用多组第三水管连通,第三水管为弹性管,第一水管连接到集热器上的集热器出水口并与蓄水罐上的蓄水罐进水口连通,蓄水罐进水口和集热器出水口的连通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第二水管连接到集热器上的集热器进水口并与自来水管连通,集热器进水口上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三水管在背向阳光的一面设有气囊,第一水管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蓄水罐内的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蓄水罐内还设有加热模块。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蓄水罐包括外壳和内胆,内胆设在外壳内;外壳和内胆均为斜面为弧面的梯形管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集热器包括外壳和透光板,外壳为一面设有开口的方形盒体,透光板设在外壳的开口处,透光板为双层真空玻璃,外壳的内壁上设有保温层。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外壳在第一水管和透光板之间还设有吸热板,吸热板与第三水管贴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气囊贴合在第三水管的一面为波浪形,第三水管设在气囊的表面,气囊内充满空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丽,未经常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93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