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57516.4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5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周致富;宋德培;黄羿珲;夏雨晨;张鹏;高雨轩;季仁杰;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1/04 | 分类号: | H02N1/04;H02N2/18;H01R39/1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华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滴 撞击 摩擦 旋转 发电 装置 | ||
1.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电机外壳(9)、叶片(18)、支撑肋(8)、同心圆环电极(12)、正极引出电极(10)和负极引出电极(11);
多个所述叶片(18)沿径向分布在发电机外壳(9)外部;雾状液滴喷向所述叶片(18)表面;多个所述叶片(18)之间电路串联,串联后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正极引出电极(10)和负极引出电极(11);
所述同心圆环电极(12)和支撑肋(8)安装在发电机外壳(9)内部,正极引出电极(10)和负极引出电极(11)的端部设置在支撑肋(8),且正极引出电极(10)和负极引出电极(11)分别与同心圆环电极(12)的内外圈电刷接触,支撑肋(8)与同心圆环电极(12)相对转动;正极引出电极(10)和负极引出电极(11)与同心圆环电极(12)形成电刷;
所述叶片(18)包括高聚物薄膜(1)、导电介质(2)、压电薄膜(3)、铝电极(4)、正极连接导线(14)和负极连接导线(5),所述铝电极(4)、高聚物薄膜(1)、导电介质(2)和压电薄膜(3)依次贴合连接,压电薄膜(3)引出的正极与导电介质(2)通过正极连接导线(14)相连接,压电薄膜(3)引出的负极与铝电极(4)通过负极连接导线(5)相连接;多个所述叶片(18)之间通过正极连接导线(14)与负极连接导线(5)实现串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聚物薄膜(1)为聚四氟乙烯膜或丁醛橡胶;所述高聚物薄膜(1)通过高聚物前驱体沉积在导电介质(2)上,再加热固化后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电介质(2)为ITO导电玻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圆环电极(12)包括绝缘衬底(13)和两个同心设置的环形石墨电极,两个环形石墨电极固定在绝缘衬底(13)内外圈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肋(8)一端与外壳(9)相连,一端汇集至圆周中心的过轴孔(7);过轴孔(7)内设置有转轴,转轴另一端与所述绝缘衬底(13)中心连接,同心圆环电极(12)固定不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正极引出电极(10)与负极引出电极(11)固定在一组对称的支撑肋(8)上,并且正极引出电极(10)与负极引出电极(11)距离同心圆环电极(12)中心距离不等,旋转轨迹构成同心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电极(4)为薄片状或棒状,并弯折成蛇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电极(4)粘贴于高聚物薄膜(1)表面,其与压电薄膜(3)负极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水滴撞击摩擦的旋转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18)有多个,叶片数目大于维持装置连续转动与发电连续性的最小叶片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751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大流量地漏结构
- 下一篇:一种配电工程用电缆绕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