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储存及提升阴极水中氢分子浓度的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53964.7 | 申请日: | 2020-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9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文星 |
| 主分类号: | C25B9/23 | 分类号: | C25B9/23;C25B1/04;C25B15/00 |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聂慧荃;郑特强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储存 提升 阴极 水中 分子 浓度 装置 | ||
一种具有储存及提升阴极水中氢分子浓度的装置,氢分子生成器阴极侧的盖体中心设有一阴极水出水口,该阴极水出水口设有一逆止阀,该盖体上设有一储水容器,该储水容器内部同轴心配置设有一细化套件与一导流套件,由该导流套件在该细化套件与该储水容器之间分隔出内环的溶氢水槽与外环的出水通道,电解时阴极水先向上经过细化之后,再向下导入该溶氢水槽中,未溶合的氢分子滞留于该溶氢水槽,利用氢气上升与阴极水下降所产生的相互交溶现象,使得更多氢分子溶入阴极水,再向上由该出水通道导出,待机时,该储水容器持续增压至设定压力,迫使该溶氢水槽的氢分子再溶合于阴极水,具有储存及提升阴极水中的氢分子浓度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储存及提升阴极水中氢分子浓度的装置,主要是在电解时通过封闭的储水容器滞留未溶入阴极水中的氢气,待机时利用逆止阀增加储水容器的压力,迫使氢分子再溶合,达到储存及提升阴极水中氢分子至饱和浓度的功效。
背景技术
氢分子医学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由于氢气无臭、无色、无任何毒性是宇宙间最小的抗氧化剂,具有消炎性因此对于保健美容及人类各器官损伤具有修复能力,引起各界及医学专家纷纷投入临床研究,预期未来将引发氢分子医学革命。
氢分子的应用目前分为三种方式,一、氢气吸入方式。二、氢气生理食盐水注射方式。三、含氢水饮用方式。上述含氢饮用水主要采用SPE(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技术及其相关组件构成流水型电解槽,在阴极侧生成氢气(H2)部分溶入阴极水中,并由阴极腔室导出成为氢分子饮用水。在阳极侧生成氧气(O2)部分溶入阳极水中,并通过排放装置或直接与废水管衔接排放。因上述排放装置使得流水型电解槽阴、阳极腔室呈泄压状态,因此阴极腔室所蓄存的含氢水,经过一段时间存放后,氢浓度即散逸归零,故流水型电解槽的设计应减少阴极腔室的残水,若残水过量会造成流水型电解槽重新启动电解时,该前段阴极水中的氢分子浓度无法达到标准。
针对上述现有流水型电解槽而言,该阴极所生成的氢气(H2)因压力与时间不足,实际上所生成的氢分子并未完全溶入水中,若为提升氢分子水中浓度,则必须增设管路、溶解滤心、增压马达及其它相关控制组件等,然而上述管路及组件的增设,除了会造成空间设计不便及成本增加之外,若管路过度延伸也会递减氢分子浓度,此现象会造成氢分子生成器隔天使用时第一杯水(约200CC左右残水)氢分子含量不足而失去应用价值,若将第一杯水抛弃又会造成使用者不便及水资源浪费。上述状况对氢分子生成器而言为一重大缺陷,乃业界急需克服的问题。
发明内容
关于氢气的制造生成技术已经成熟,然而氢气具有难溶于水及保存不易的特性,为了提升氢气溶解度及延长保存时间,须通过封闭容器并增加压力(需大于大气压力1atm=1kg/cm2以上)配合气体与液体溶解时间,迫使氢气溶入水中,根据亨利定律:在定温下将低溶解度(难溶性)的气体与液体同时置入于封闭容器中,该溶液中的气体含量与液面上气体的分压呈正比,如图1所示,其中:体积摩尔浓度:CM,亨利定律常数:K,该气体分压:P,亨利定律公式:CM(体积摩尔浓度)=K(比例常数)x P(该气体的分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储存及提升阴极水中氢分子浓度的装置,氢分子水生成器在座体与盖体内部组装一阳极电极板与一阴极电极板,该阳极电极板与该阴极电极板之间设有一离子膜,该座体外部设有一进出水接头与一阳极水出水接头,该盖体对应于该阴极电极板中心处设有一阴极水出水口,该盖体在该阴极水出水口设有一逆止阀,该盖体设有一呈圆环配置的凸缘,该盖体介于该阴极水出水口与该凸缘之间设有一套设凹槽,该凸缘外部锁设有一储水容器。
该储水容器顶面的中心处向外延伸设有一氢分子水出水接头,该储水容器内部设有一导流套件,该储水容器底面设有多个等分的定位凸部,让该储水容器底面与该导流套件顶面之间形成一出水流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文星,未经徐文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39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