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高频调制的电梯制动器动作可靠性测试电路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0262.3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1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黄绍伦;崔建坤;任馨;闫宾;佘昆;代清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19/00;G01R19/165;H02M7/06;H02M3/15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宏升 |
地址: | 51066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高频 调制 电梯 制动器 动作 可靠性 测试 电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高频调制的电梯制动器动作可靠性测试电路,包括输入整流桥、第一开关管、第一续流二极管、稳压电感、第二开关管、第二续流二极管、稳压电容、第三开关管、制动器动作到位检测电路、逻辑控制单元、驱动电路;输入整流桥输入端连接至电网;稳压电感一端与输入整流桥输出端口正极和第一续流二极管正极连接,稳压电感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管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另一端与第二续流二极管负极连接,并与第三开关管连接;电路输出端口正极与第二续流二极管正极连接,电路输出端口负极与第一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一续流二极管负极连接,稳压电容与输出端口正极和负极并联;本发明能实现多个测试项目一机全测,实现高度的轻量化、小型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电路的研究领域,特别涉及电梯使用现场场景下的基于高频调制的电梯制动器动作可靠性测试电路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标准GB 7588-2003中规定,电梯必须至少具有一个机电式制动器(摩擦型)。而对于制动器的检验要求,则见于型式试验规则TSG T7007-2016。涉及制动器动作可靠性的主要是有三方面的要求:
(1)制动器电磁铁的最低启动电压和最高释放电压,应当分别低于额定电压的80%和55%,最低释放电压应当不低于额定电压的10%。
(2)制动器制动响应时间(制动器电源断电时间与制动器达到额定制动力矩或者制动器达到完全制动位置时间的差值)应当不大于0.5s,对于兼作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和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制动减速元件的电梯驱动主机制动器,其响应时间应当同时符合制造单位的设计值。
(3)电梯驱动主机制动器总成(包括电磁铁、制动弹性元件、机械制动部件、被制动部件、基本部件、电源及控制板、状态检测装置等)应当进行不少于200万次的动作试验;试验过程中不得进行任何维护,试验期间制动器不允许出现任何故障;动作试验周期为(5±1)s且连续不间断,通电持续率取40%和电梯驱动主机通电持续率的较大值。
目前用于制动器动作试验的驱动装置主要是通过变压器整流实现200万次的动作过程,其不足其一是试验室固定式设备,因此采用较为笨重的变压器方式,整个装置是个柜体,不方便携带至现场开展检验;其二是调压方式单一、脉动电压较大,谐波干扰严重,尤其是功率因数很低,对电网和其他在网的用电设备造成干扰;其三是功能单一,仅能输出和记录动作次数,尤其是缺乏制动器失效时的参数记录,不利于开展后续质量鉴定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基于高频调制的电梯制动器动作可靠性测试电路,以实现不同规格型号的制动器的提起和释放控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多测试一体的功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基于高频调制的电梯制动器动作可靠性测试方法。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高频调制的电梯制动器动作可靠性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整流桥、第一开关管、第一续流二极管、稳压电感、第二开关管、第二续流二极管、稳压电容、第三开关管、制动器动作到位检测电路、逻辑控制单元、驱动电路;其中,输入整流桥输入端口连接至电网;稳压电感一端与输入整流桥输出端口正极和第一续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稳压电感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管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另一端与第二续流二极管负极连接,并与第三开关管连接;电路输出端口正极与第二续流二极管正极连接,电路输出端口负极与第一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一续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稳压电容与输出端口正极和负极并联;制动器动作到位检测电路安装与待测电梯制动器上,逻辑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驱动电路驱动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同时接收制动器动作到位检测电路信息、电路电压与电流参数,包括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入电压、输入电流。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电路还包括人机输入电路和结果输出电路,用于参数录入和测试结果输出。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输出端正极和负极连接至待测电梯制动器的驱动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02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