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性膜片联轴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42416.4 | 申请日: | 2020-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77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黄颜;杨智雄;江晨半;殷学文;刘文章;张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F16D3/56 | 分类号: | F16D3/56 |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性 膜片 联轴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膜片联轴器,包括相背间隔设置的左半联轴节和右半联轴节,左半联轴节和右半联轴节之间压装有弹性体,沿着轴向贯穿弹性体嵌装有膜片组;膜片组的结构为:包括沿着轴向间隔交替设置的膜片一和膜片二,多片膜片一与左半联轴节固装,多片膜片二与右半联轴节固装;多片膜片一和多片膜片二的中心通过铆钉铆装;使用时,左半联轴节和右半联轴节分别与外部传动轴固装,通过相邻膜片一与膜片二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弹性体传递扭矩,实现传动轴间动力的传递;本发明通过膜片的变形以补偿相连传动轴之间的角向、轴向和径向位移,并通过弹性体分散作用于膜片上的载荷,从而减小膜片所受的应力,大大提升了联轴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轴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弹性膜片联轴器。
背景技术
联轴器是机械传功装置中常用的部件,其主要用来联接不同部件之间的两根轴,使其一起转动并传递扭矩,广泛用于船舶、航空航天等各类领域中。现有的船舶动力系统中,由于不同载荷、水面不平稳性、冷热变形等因素影响,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存在一定的轴向、径向和角向位移,通常使用挠性联轴器来补偿轴系位移偏差,减小不对中性。
膜片联轴器作为挠性联轴器的一种,其通过金属膜片的弹性变形来补偿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的位移偏差,同时对冲击、振动的工作条件有很好地减震、降噪效果,广泛用于船舶动力系统中。在现有的膜片联轴器中,大扭矩的传递要求增加膜片厚度来提高膜片传动能力,而位移补偿则要求减小膜片厚度以降低膜片刚性来提高联轴器的位移补偿能力,减小因位移补偿而引起的应力,因此,现有的膜片联轴器上存在增大传递扭矩和提高位移补偿能力的矛盾,现有的膜片联轴器存在传动能力不足、位移偏差补偿能力不足、膜片应力较大且易损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联轴器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另一方面,现有的膜片联轴器采用一体形式的膜片叠加,膜片的结构限制了膜片变形,从而限制了膜片联轴器的位移补偿能力。通常情况下,为提高联轴器传递扭矩和位移补偿的能力,采用增大联轴器膜片外径的方法来实现,但该方式受限于传动机构的尺寸大小,部分场景不适用。采用多组膜片联轴器串联的方法虽然也能增加联轴器的位移补偿能力,但同时增大了联轴器的轴向尺寸,增大了联轴器的体积,铰接过多也极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弹性膜片联轴器,从而在传递扭矩的同时实现角向、轴向及径向位移的有效补偿,并大大提升了联轴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弹性膜片联轴器,包括相背间隔设置的左半联轴节和右半联轴节,所述左半联轴节和右半联轴节之间压装有弹性体,沿着轴向贯穿弹性体嵌装有膜片组;
所述膜片组的结构为:包括沿着轴向间隔交替设置的膜片一和膜片二,多片膜片一与左半联轴节固装,多片膜片二与右半联轴节固装;多片膜片一和多片膜片二的中心通过铆钉铆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多片膜片一在轴向方向叠合,多片膜片二在轴向方向叠合,相邻膜片一与膜片二之间呈十字型结构设置;所述弹性体内壁面与该十字型结构的外形匹配卡装。
所述弹性体包括环形结构的弹性本体,弹性本体内壁面上向内延伸形成周向间隔设置的卡齿,卡齿对应卡装于膜片一与膜片二之间构成的夹角内。
所述膜片一与膜片二之间所成夹角的两边均为渐开线形状;所述卡齿侧边边缘亦为渐开线形状;所述膜片一与膜片二的结构相同。
贯穿多片膜片一安装有螺栓一,膜片一通过螺栓一与左半联轴节固连;贯穿多片膜片二安装有螺栓二,膜片二通过螺栓二与右半联轴节固连。
所述螺栓一从左至右依次贯穿左半联轴节和多片膜片一,穿出膜片一的螺栓一尾部安装有螺母;所述螺栓二从右至左依次贯穿右半联轴节和多片膜片二,穿出膜片二的螺栓二尾部安装有相同的螺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24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