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自由设计工具及其深化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42349.6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3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亮;杨新;程凯;王纯;郑海盛;黄克强;徐宗师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嗡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T17/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郭小丽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装配式 自由 设计 工具 及其 深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自由设计工具及其深化设计方法。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自由设计包括:建筑构件数据库,包括各类型的建筑构件其对应参数,所述构件分成不同的族并按照族名称进行分类;族名称列表,用于罗列创建的族名称;类型工具栏,用于创建构件的各种类型;画布绘制区,用于类型工具栏中的各个构件类型自由拼接布置并实时动态显示,构件类型的部分参数可在画布绘制区进行修改;参数设置栏,用于对选中的构件类型的参数进行设置和修改。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深化设计方法。本发明通过BIM技术与装配式的结合,使整个设计过程动态可视,大大提高了绘图的效率,节约了项目时间,为装配式深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方案,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自由设计工具及其深化设计方法,属于建筑信息模型和图文参数相结合的技术信息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自由设计是指通过类型之间的自由组合进行模型的搭接。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2019年8月1月起实施的浙江省《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中也已明确指出需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即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技术。所以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结合,已然成为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局面,在建筑行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但是,就装配式深化设计与BIM技术的结合而言,依然缺乏功能完善且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深化设计解决方案,无法满足各类实际项目的需求,单一的BIM信息技术也无法达到装配式建筑的深化设计要求,其中,将装配式建筑所需要的预制部品部件的配筋进行合理设计,最终出具预制部品部件详图给到厂家进行生产的工作称谓深化设计;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
为此,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努力,设计出了各种设计工具及设计方法。现有技术中,装配式结合BIM手段的同类型产品具有下述缺陷:
1.通过在二维平面中的绘制进行深化设计;此种方式需要设计人员通过对各个面的设计来生成预制构件,一旦一个面有改动,需要对每个面都进行修改,容易出错且费时费力;
2.参数设置界面和构件模型界面不能联动,参数设置界面不清晰且没有对应的联动模型,无法看到由参数设置后的构件形态;且参数界面复杂多页,无法将设置的参数与模型上的内容做到清晰的一一对应;
3.单纯的Revit平台无法简单的将主体和钢筋组合搭建模型,视图之间需要相互切换绘制,较考验设计人员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软件操作熟练程度;
4.通过对内置参数族开放的参数进行修改,生成模型,由于参数的限制,设计无法达到完全自由的程度,不能满足复杂构件在装配式深化设计中的需求,尤其不能满足像墙这类复杂构件的深化设计需求。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自由设计工具,在简化深化设计过程的同时,满足更多不同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的需求。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深化设计方法。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自由设计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筑构件数据库,包括各类型的建筑构件其对应参数,所述构件分成不同的族并按照族名称进行分类;
族名称列表(1),用于罗列创建的族名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嗡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嗡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23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太空电站的超高压多网混合母线电力传输系统
- 下一篇:接线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