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MBBR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3883.0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5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兰强;林洪全;张欢;张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蓝深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3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bbr 污水处理 工艺 | ||
一种带MBBR的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污水通过进水口流入配水池上方的过滤网,经过过滤后流至配水池内,通过配水池底部的第一水泵将污水通过第一管道送入缺氧MBBR池,进行缺氧处理,再流入好氧MBBR池,并进行曝气,将曝气后的污水送入絮凝剂箱并流入沉淀箱,上层的清水层传送至清水池中,在配水池就能对杂质进行第一步过滤,并且过滤充分,同时也能对杂质进行有效去除,在好氧MBBR池内,通过自身转动的曝气盘,能让空气充分的混合,在沉淀池又能将清水与淤泥有效隔开,并最终过滤出干净的清水,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MBBR的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污水主要是人类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厨房用水、洗涤用水和卫生 间用水所产生的排放水,主要为无毒的无机盐类,含有大量固体悬浮物、可 化学或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或胶态分散有机物、含氮化合物、磷酸盐、钾钠及 重金属离子、菌类生物群等。近年来,水中有机氮和氨氮会消耗水中的溶解 氧,使水体发黑、发臭;水体中的氮和磷过多,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 环境恶化。
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110642378A”名称为“一种富氧MBBR污水 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其公开了“该富氧MBBR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 理方法包括进水系统、主反应池、富氧MBBR池、曝气系统、出水拦截系统和 二沉池;进水系统包括进水池,进水池经进水管通过进水泵接入至主反应池, 主反应池的内部形成内外两圈结构,主反应池分隔成处于内圈的缺氧MBBR池 和处于外圈的厌氧池,厌氧池的出水管通过管路接入至主反应池内圈的缺氧 MBBR池中,缺氧MBBR池的出水管通过管路接入至富氧MBBR池中,富氧MBBR 池中填充有悬浮填料,富氧MBBR池内的底部连接曝气系统,曝气盘上设置有 曝气头,曝气系统出水处连接出水拦截系统;该污水处理系统的缺氧MBBR池 设置有搅拌装置,能够使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混合,避免池内料液的分层, 从而提高厌氧硝化效率”。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这种方式只是加强了缺氧MBBR池的混合效果,对整 体污水处理并没有加强多少,最终处理出来的清水内并未将水内的杂质进行 有效的清除。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对污水进水有效充分的清除 的带MBBR的污水处理工艺。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带MBBR的污 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污水通过进水口流入配水池上方的过滤网,经过过滤后流至配水 池内。
步骤2、通过配水池底部的第一水泵将污水通过第一管道送入缺氧MBBR 池,缺氧MBBR池内设置有缺氧填料,进行缺氧处理。
步骤3、缺氧处理后的污水经过第二孔流入好氧MBBR池,所述好氧MBBR 池内设置有好氧填料,所述好氧MBBR池上还设置有曝气盘、风道管及鼓风机, 所述鼓风机设置在好氧MBBR池的上方,所述风道管的一端连接鼓风机,风道 管的另一端连接曝气盘,所述曝气盘的周侧设置有出风口,鼓风机启动,并 将风通过风道管传入曝气盘并从出风口排出,对好氧MBBR池进行曝气。
步骤4、第二水泵的输入管伸入好氧MBBR池,将曝气后的污水送入絮凝 剂箱,絮凝剂箱顶部的絮凝剂管加入絮凝剂,并从絮凝剂出水管流入沉淀箱。
步骤5、沉淀箱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后的污水会有上、下两层,第三水 泵将上层的清水层传送至清水池中,清水池底部设置有清水管,将清水排出。
为了对沉淀箱的淤泥进行有效去除,本发明改进有,还包括步骤6、所述 沉淀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淤口,所述沉淀箱一侧设置有清淤气缸,清淤气缸的 活塞杆顶部伸入沉淀箱并连接有清淤板,清淤气缸启动,活塞杆移动带动清 淤板将淤泥从出淤口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蓝深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蓝深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38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有机框架纳米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多孔超细碳酸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