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系统及制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2417.0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3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谭垒;韩兴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吨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9/00 | 分类号: | F25B29/00;F25B9/00;F25B43/00;F25B43/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436070 湖北省鄂州市葛***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系统 利用 余热 回收 制取 高温 热水 系统 方法 | ||
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系统及制取方法。制冷系统在制取低温时,系统冷凝侧也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制冷系统中对余热回收的应用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传统采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由于受到制冷剂本身热力学性质的原因,对冷凝余热进行热回收时,水温的温度不能太高。本发明组成包括:该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系统包括R134a制冷工质循环系统和R744制冷工质循环系统。本发明用于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系统及制取方法。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在制取低温时,系统冷凝侧也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制冷系统中对余热回收的应用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传统采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由于受到制冷剂本身热力学性质的原因,对冷凝余热进行热回收时,水温的温度不能太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R134a制冷工质循环系统和R744制冷工质循环系统的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系统及制取方法。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系统,该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系统包括R134a制冷工质循环系统和R744制冷工质循环系统;
所述的R134a制冷工质循环系统包括一组R134a压缩机,一组所述的R134a压缩机的出口分别与R134a油分离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的R134a油分离器的出口与蒸发式冷凝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的蒸发式冷凝器的出口与冷凝蒸发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的冷凝蒸发器的出口与R134a储液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的R134a储液器的出口与一组经济器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的经济器的出口与末端蒸发器通过供液管连通,所述的末端蒸发器与所述的R134a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回气管连通;
所述的R744制冷工质循环系统包括一组R744压缩机,一组所述的R744压缩机的出口分别与R744油分离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的R744油分离器的出口与气体冷却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的气体冷却器的出口与R744储液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的R744储液器的出口与所述的冷凝蒸发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并且其管路上安装有膨胀阀,所述的冷凝蒸发器的出口与R744气液分离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的R744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的R744压缩机的入口连通。
一种制冷系统中利用余热回收制取高温热水系统的制取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R134a作为制冷工质的循环部分: R134a被压缩机压缩后,经过油分离器进入蒸发式冷凝器中冷凝,冷凝后R134a进入冷凝蒸发器中继续被过冷,过冷后的R134a进入储液器中,然后进入到经济器中,R134a经过二次过冷后被送入到末端蒸发器,经过蒸发后变为气态回到R134a压缩机吸气口,完成循环;
R744作为制冷工质的循环部分:R744被压缩机压缩后,经过油分离器进入到气体冷却器中与水换热制取高温热水,R744被冷却后进入到R744储液器中,然后通过膨胀阀喷发后进入到冷凝蒸发器中为R134a进行过冷,R744变为气态经气液分离器回到R744压缩机吸气口,完成循环。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增加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吸收氟利昂制冷剂侧的余热,利用二氧化碳排气温度高的特点可制取高温热水。
本发明制冷系统中适当增加冷凝后液体的过冷度,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从而提高整个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本发明应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二氧化碳作为纯天然制冷剂,臭氧层破坏潜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有着优越的热力学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吨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万吨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24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