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0286.2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9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夏颖;段强国;王金龙;张浩;焦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A01G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白晓晰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岸 生态 修复 系统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施工方法,包括:相邻接的河道边坡护坡结构和河道结构;河道边坡护坡结构包括:沿边坡坡面的高度方向自底部至顶部依次设置的原土夯实层、第一粗砂垫层、防渗毯层、第二粗砂垫层、土工布层、生态石笼层、种植土层和防冲刷毯层;河道边坡坡面与河道交接处设置有种植槽,种植槽中种植有沉水植物;各第一粗砂垫层、防渗毯层、第二粗砂垫层、土工布层、生态石笼层和防冲刷毯层自边坡坡面经该种植槽延伸至河道中。本发明通过生态石笼、防渗毯和防冲刷毯的结合,在满足行洪排涝的要求上,保证了河岸的稳定,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在种植槽中种植沉水植物,以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河道边坡常年受冲刷,导致坡面岩土易风化、剥落等现象,针对此问题常用的护坡有混凝土预制块或浆砌石,随着生产作业流水化的提高,混凝土预制块具备施工简单等优点,但是造价颇高,且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被破坏、滑动等,在雨水的作用下,经常会导致坡面被破坏,而且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或浆砌石等护坡,造成动植物生态系统不能相互平衡,相互补充,没有达到自我调节的功能。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造成了负面效应。
在目前施工技术中,类似方法有《一种阶梯状生态护坡及其施工方法》,专利号为CN201910800003.6,其步骤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阶梯状生态护坡:包括浆砌石矮墙、混凝土斜面无底圆桶、螺栓、土工布、植生袋、疏浚料。混凝土斜面无底圆桶紧靠着浆砌石矮墙,斜面朝下,安装在铺满土工布的边坡上。圆桶带定位槽的最低侧放在最上方,最高侧放在最下方,使圆桶顶面基本水平,形成阶梯状,将圆桶铺满整个边坡。上下相邻圆桶通过定位槽定位,左右相邻圆桶用螺栓通过锚固孔相连。向圆桶内分层充填疏浚料,粗粒土在下层,细粒土在中层,上层放置充填细粒土的植生袋,带种子的袋面朝上,且袋面基本齐平于圆桶顶。在圆桶之间围成的空间中充填细粒土,土体表面基本齐平于圆桶顶。但是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达到生态修复的要求,造价偏高,而且不满足能量交换等要求,不能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护坡系统难以实现生态修复且造价偏高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相邻接的河道边坡护坡结构和河道结构;其中,所述河道边坡护坡结构包括:沿边坡坡面的高度方向自底部至顶部依次设置的原土夯实层、第一粗砂垫层、防渗毯层、第二粗砂垫层、土工布层、生态石笼层、种植土层和防冲刷毯层;所述河道边坡坡面与河道交接处设置有种植槽,所述种植槽中种植有沉水植物;各所述第一粗砂垫层、所述防渗毯层、所述第二粗砂垫层、所述土工布层、所述生态石笼层和所述防冲刷毯层自所述边坡坡面经该种植槽延伸至所述河道中。
进一步地,上述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中,所述种植土层自所述边坡坡面延伸至所述种植槽顶部的部分区域,且与所述种植槽中的所述生态石笼层邻接。
进一步地,上述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中,所述种植土层中与水流接触的区域种植有挺水植物,该种植挺水植物的种植土层位于所述边坡坡面处。
进一步地,上述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中,所述种植槽的截面呈倒梯形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中,所述河道边坡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景观道路。
本发明中,通过将生态石笼、膨润土防渗毯、防冲刷毯的结合,在满足行洪排涝的要求上,保证了河岸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在河道边坡与河底交接处,开挖种植槽,种植槽上部铺设种植土,然后种植沉水植物,有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通过边坡护坡结构和河道结构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系统,为河道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保证静、动态系统平衡,促进了多种系统中存在的生物链的相互平衡,进而使得整个系统具有组织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02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