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28455.9 | 申请日: | 2020-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7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 发明(设计)人: | 程方;钟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J2/12 | 分类号: | B63J2/12;B63J4/00;F01N5/02;F24F13/2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周涌贺 |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余热 再利用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包括与动力机组排气口连通的排气筒(41),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筒(4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分配管(44a)和集液管(44b),所述排气筒(41)内安装有若干个竖直的换热管(43),每个换热管(43)的两端分别与分配管(44a)和集液管(44b)连通,且每个换热管(43)的外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突起物(43a);所述分配管(44a)上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通过空调凝水水管(10)与空调凝水水箱(31)连通,所述空调凝水水管(10)上设有空调凝水增压泵(51a);所述集液管(44b)设有出水口,该出水口通过出水管(13)连通于用户设备;所述空调凝水增压泵(51a)与控制面板(71)电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物(43a)为水平设置的圆柱形针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换热管(43)均匀布置在排气筒(41)的内壁四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还包括补水管(11),所述补水管(11)出水口和空调凝水水管(10)出水口均通过进水管(12)与分配管(44a)进水口连通,所述补水管(11)上设有补水电动阀(21b),所述补水电动阀(21b)与控制面板(71)电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还包括蒸汽凝水水管(14),所述蒸汽凝水水管(14)和出水管(13)均与合并管(15)连通,且蒸汽凝水水管(14)上设有蒸汽凝水电动阀(21e),所述蒸汽凝水电动阀(21e)与控制面板(71)电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还包括旁通管(37),所述旁通管(37)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12)和出水管(13)连通,且旁通管(37)上设有旁通电动阀(21q),所述旁通电动阀(21q)与控制面板(71)电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凝水和余热的再利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船舶底舱的热水箱(32),所述热水箱(32)内设有可拆卸的竖直隔板(35),该竖直隔板(35)将热水箱(32)分为相互独立的一号腔室(33a)和二号腔室(33b),所述一号腔室(33a)顶部和二号腔室(33b)顶部分别设有一号腔室进水管(16a)和二号腔室进水管(16b),所述一号腔室进水管(16a)和二号腔室进水管(16b)均与合并管(15)连通,且一号腔室进水管(16a)和二号腔室进水管(16b)上分别设置有一号腔室进水电动阀(21g)和二号腔室进水电动阀(21h);所述一号腔室(33a)侧壁通过一号腔室排水管(19a)连通于空调用户,所述二号腔室(33b)侧壁通过二号腔室排水管(19b)连通于洗涤用户,所述一号腔室排水管(19a)上设有一号腔室排水增压泵(51b)和一号腔室排水电动阀(21k),所述二号腔室排水管(19b)上设有二号腔室排水增压泵(51c)和二号腔室排水电动阀(21o);所述一号腔室进水电动阀(21g)、一号腔室排水增压泵(51b)、一号腔室排水电动阀(21k)、二号腔室进水电动阀(21h)、二号腔室排水增压泵(51c)和二号腔室排水电动阀(21o)均与控制面板(71)电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845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