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地震沉积微相组合分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28198.9 | 申请日: | 2020-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6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豪;杜晓峰;周心怀;黄晓波;郝诗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 主分类号: | G01V1/50 | 分类号: | G01V1/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高精度 地层 地震 沉积 组合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地震沉积微相组合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取典型区域,划分高精度层序以及确定建立地质模型所需的数据样本点;在高精度层序地层的格架下确定砂体特征与地球物理响应之间的联系;在所述典型区域内基于连井砂体的解释结果建立二维地质模型;对二维地质模型的地震数据进行正演,并对砂体的边界进行正演模拟分析;对定量化预测出的砂岩结合平面沉积环境的成因解释得到地震微相组合分析结果;本发明通过以定量化或半定量化的方式计算砂体发育的特征,并且将其与地震数据对应起来建立地质模型,从而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下得到地震微相组合分析的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地震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地震沉积微相组合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在陆源碎屑岩为主的沉积盆地的岩性地层圈闭勘探中,对于在无井或少井的条件下,人们迫切需要地层、沉积相研究的精细化。在体系域内以沉积亚相为单位的沉积相图已不能满足勘探的需要,当前对沉积微相编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沉积微相只能是在准层序(小层)内用几百米的密集开发井网来刻画,这在勘探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勘探阶段的主要手段是基于地震资料的分析,但是在地震资料上对于沉积微相一般无法识别,因此沉积微相研究在勘探中往往并不能起到实际指导作用。
目前广泛采用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为填补这一缺口提供了基础。利用地震属性可以划分出各种地震相类型。它们与一定的岩石组合相对应,显然代表了某种特定的沉积相单元。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所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单元大致与与1/2波长或半个同相轴相对应,介于准层序和层序组之间。从这种地震相的平面分布范围来看,大体上介于亚相和微相之间。显然,如果可以对这种地震相单元给以确切的沉积学意义,理顺其与沉积亚相和沉积微相的关系,就可以在沉积学理论中增添一个沉积相的级别,它具有明确的沉积学意义,又可以充分地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对于这个级别目前还没有严密的理论,暂且可称之为“地震沉积微相组合”。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地震沉积微相组合分析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地震资料上无法识别沉积微相导致沉积微相无法有效指导勘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地震沉积微相组合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选取典型区域,对钻井的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划分高精度层序地层以及确定建立地质模型所需的数据样本点;
步骤200、在高精度层序地层的格架下确定砂体特征与地球物理响应之间的联系,并定量化分析含砂率和振幅的关系;
步骤300、在所述典型区域内基于连井砂体的解释结果建立二维地质模型;
步骤400、对二维地质模型的地震数据进行正演,并对砂体的边界进行正演模拟分析,以定量或半定量的方式确定砂体的空间分布和砂体发育的真实边界;
步骤500、以含砂率与振幅的定量关系为基础进行对均方根振幅切片进行砂岩定量化计算,对定量化预测出的砂岩结合平面沉积环境的成因解释得到地震微相组合分析结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步骤100中,高精度层序划分以及建立地质模型数据样本点确认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101、在现有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级别的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以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作为指导并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在指定的目标区域内划分准层序组;
步骤102、以划分的准层序组作为依据建立准层序组级别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按照地层叠置样式的差异对进积型、加积型和退积型三种类型的准层序组进行分类;
步骤103、以准层序组为地层基本单元,将位于研究区内所有钻井的准层序组划分的个数总和作为数据样本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81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