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后视镜组件及其一体化警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1065.9 | 申请日: | 202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3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培;吴仲文;魏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2 | 分类号: | B60R1/12;B60R1/06;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广州利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73 | 代理人: | 王增鑫 |
地址: | 528425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视镜 组件 及其 一体化 警示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外后视镜组件及其一体化警示装置,其中所述警示装置包括用于粘接在外后视镜镜面上的壳体及设于壳体内并用于发射覆盖外后视镜盲区的雷达信号、并接收物体因该雷达信号产生的反射信号、进而可反馈盲区信息的毫米波雷达。通过设置毫米波雷达,可实现外后视镜盲区的探测功能,采用双面胶粘接于外后视镜镜面上,可以方便该一体化警示装置的安装,并避免对车身造成破坏,提高车主的使用满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警示装置及应用该一体化警示装置的外后视镜组件。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大多车辆都安装可检测预警区域例如外后视镜盲区的车况的预警检测装置。现有预警检测装置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安装于车辆:其一,通过在后保险杠上开孔,在孔位处设置可覆盖盲区的探测雷达,或者在车后方内部车身金属结构上开孔,并加装固定支架,在固定支架上设置探测雷达;其二,在外后视镜内设置探测雷达,并刮除镜面对应探测雷达位置的镀银层,从而侦测外后视镜盲区的状况,实现盲区探测功能。然而,两种方式均需要破坏车辆本身结构,并且安装步骤繁多,对于爱车的车主而言,无疑是一种难以接受的选择。
因此,业界急需一种可实现预警区域探测且不需要破坏车身结构的警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普适性较强的一体化警示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应用上述一体化警示装置的外后视镜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化警示装置,适于安装于外后视镜上为驾驶员提供预警区域存在车辆的警示信号,该一体化警示装置包括用于贴设于外后视镜镜面上的壳体及设于壳体内并用于发射覆盖预警区域的雷达信号、并接收物体因该雷达信号产生的反射信号、进而可反馈预警区域信息的毫米波雷达。
进一步地,该一体化警示装置还包括用于发射表征预警区域告警信号的光线的预警指示灯,所述预警指示灯与毫米波雷达电连接,所述预警指示灯设于所述壳体内使该预警指示灯所发射的光线可从驾驶室观察到的位置。
进一步地,该一体化警示装置还包括用于发射表征转向信号的光线的转向警示灯,所述转向警示灯设于壳体内使该转向警示灯所发射的光线可从该车辆外部观察到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转向警示灯适于与车载诊断系统或车辆转向灯电连接以从车载诊断系统或车辆转向灯处获取转向信号并发出警示信号。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形成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其中第一发光区域用于透射预警指示灯所发的光线,第二发光区域用于透射转向警示灯所发的光线,并且两发光区域中,一个发光区域可隔离发自另一发光区域的光线。
优选的,所述毫米波雷达、预警指示灯和转向警示灯均固定于所述安装板,并且所述安装板被设置成由其对两种警示灯的光线进行隔离,将所述壳体划分出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底板和顶壳,所述底板用于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于所述镜面,所述顶壳包括围合于底板四周的侧板和与侧板连接的顶板,所述第一发光区域设于所述侧板上并使至少部分设置有第一发光区域的侧板在安装于外后视镜时朝向驾驶室,所述第二发光区域设于所述顶板并使至少部分第二发光区域与外后视镜镜面的朝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沿壳体高度方向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出相互隔离的两部分,所述转向警示灯设于所述安装板的正面,预警指示灯设于所述安装板的背面。
优选的,所述顶板沿一对相对侧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安装板以大致平行于顶板的角度倾斜地设于所述壳体内。
优选的,所述毫米波雷达适于通过线缆或无线通信方式与车载控制器通信连接向其输出表征预警区域检测结果的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10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