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人体耳朵穴位电刺激仪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0601.3 | 申请日: | 202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9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雷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剑 |
主分类号: | A61N1/04 | 分类号: | A61N1/04;A61N1/36;A61H39/00;A61B5/0205;A6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任娜娜 |
地址: | 10261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人体 耳朵 穴位 刺激 仪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人体耳朵穴位电刺激仪器,包括耳机穴位刺激器,手环智能处理器和生命体征监护手环,手环智能处理器用于与耳机穴位刺激器、生命体征监护手环连接,手环智能处理器通过无线控制信号来控制耳机穴位刺激器的强度和频率,手环智能处理器接收来自生命体征监护手环的人体信息,耳机穴位刺激器包括与两组耳朵相位置适配的耳机穴位刺激器,两组耳机穴位刺激器之间设置有连接导线夹、信号发生器和电池,通过连接导线夹实现连接;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对人体耳穴重要穴位进行电刺激,达到治疗人体疾病和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朵穴位电刺激仪器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智能人体耳朵穴位电刺激仪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传统医学应用于现代医疗的需求日益广泛。中医耳穴疗法的疗效确切,正是祖国医学整体恒动观的集中的体现。
研究结果清楚地证明了耳穴电针镇痛的益处。老年患者疼痛缓解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此外,耳穴电针组患者对止痛药的需求大大减少,降低了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常见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风险,使用耳穴电针可以在医疗保健方面节省大量开支。
中医电刺激耳针疗法就是这一规律临床应用的佐证。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及全身发生广泛的联系,脏腑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映于耳,而出现相应的变化。此即运用耳穴电刺激诊治疾病的依据。根据这一原理,临床研究中将耳穴电刺激应用于医疗检查和疾病治疗过程中,以降低患者检查和治疗中的不适反应。神经是耳廓与内脏联系的主要途径,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神经,耳穴电刺激发挥双向调节作用,纠正机体失衡状态,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研究证明耳穴电刺激可有效的提高血清中p一内啡肤含量,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分泌;提高卵巢功能,延缓衰退,提高E2水平,并认为耳穴电刺激直接调节下丘脑的功能,或间接通过提高雌激素的含量来影响下丘脑对p一内啡肤的分泌。
电针释放的神经肽类型取决于刺激频率。低频2hz加速脑啡肽、β-内啡肽和内啡肽的释放,高频100hz选择性地增加强啡肽的释放。这两种频率的结合以及所有四种阿片肽的同时释放,产生了最大的治疗效果。
耳穴电刺激器应用范围广,在美国应用于癫痫和戒断治疗,在国内应用于重度失眠和抑郁症患者等治疗中。在急性和慢性疼痛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前景。耳穴电刺激器针对耳穴进行电刺激而设计并临床课题研究以及疾病治疗中应用。
现有技术中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药物剂量的存在产生副作用较大,患者很难承受。
当前人体耳穴刺激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人工按压,中药贴按,针灸刺激。很难做到力量,时间,范围的量化。形成可已推广应用的治疗方式。
人体耳穴位置特殊并且耳部皮肤非常薄,脂肪层偏薄,作为穴位电刺激使用需要的电极刺激器非常特殊。
科学的规范化应用耳穴电针治疗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急需一个智能化,一体化,个性化的治疗设备来应用于科研及临床。
因此,智能耳穴刺激器是一种有前途的生物电子技术,可作为替代,非药物和神经免疫调节干预手段。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人体耳朵穴位电刺激仪器,包括耳机穴位刺激器,手环智能处理器和生命体征监护手环,所述手环智能处理器用于与耳机穴位刺激器、生命体征监护手环连接,所述手环智能处理器通过无线控制信号来控制耳机穴位刺激器的强度和频率,所述手环智能处理器接收来自生命体征监护手环的人体信息,所述耳机穴位刺激器包括与两组耳朵相位置适配的耳机穴位刺激器,两组耳机穴位刺激器之间设置有连接导线夹、信号发生器和电池,通过连接导线夹实现连接;
所述手环智能处理器包括第一数据连接器、无线通讯模块、开关和显示器,所述开关设置在手环智能处理器的侧面,所述手环智能处理器通过无线通讯模块来控制耳机穴位刺激器的强度和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剑,未经雷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06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