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PE的E1数据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18359.6 | 申请日: | 202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6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祁麟;郭义通;郭匡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天海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24/08;H04W36/00;H04W36/30;H04W40/02;H04W48/16;H04W76/12 |
代理公司: | 福州盈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6 | 代理人: | 李明通 |
地址: | 350011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王***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pe e1 数据传输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CPE的E1数据传输方法,用于用户终端与TDMoP设备之间的数据业务数据传输,所述方法包括参数配置步骤、流量预算步骤、目标网络接入步骤、目标小区锁定步骤、转发队列缓存步骤以及报文发送步骤。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CPE的移动通信网络,只要有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实现TDMoP设备间的通信,使得传统的E1终端可以开拓新的使用场景,相比传统的专线通信,使用场地不受限制,可以快速部署,即插即用,维护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CPE的E1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E1是电信标准之一,我国采用的是欧洲的E1标准,欧洲的30路脉码调制PCM简称E1,速率是2.048Mbit/s,即采用同步时分复用技术将30个语音信道和2个控制信道复合在一条2.048Mbit/s的高速信道上。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要求支持高的数据速率和非对称业务,需要一种高效、灵活的双工方式,以达到动态调整上下行数据速率比例的目的。
时分双工(TDD)方式可以灵活划分上下行容量,但会带来2个问题:①往返时延引起的系统容量损失———在下行数据发送完成后需要1个安静期(quiet period)以防止下行对上行的干扰,安静期的长度取决于基站与最远用户驻地设备(CPE)之间的距离.②同信道干扰———相邻或者相近蜂窝中,TDD帧不同步或者由于动态调整上下行速率造成的干扰。
1999年,RAD公司首次将TDM over IP技术推向市场。TDM over IP技术可以提供E1或者T1等电路业务在IP网上的传输,与传统的电信网络相比较,TDM over IP技术充分发挥了数据网络的带宽和成本优势,为服务商提供了一种简单低廉的由传统的电信网络向全IP网络转型的过渡方案。
TDM(时分复用)电路仿真网关设备,就是基于TDM over IP技术开发的产品,该设备一般具有多路E1接口,部署在TDM网络与PSN(分组交换网络)网络边缘,是基于PSN来实现传统TDM设备的互通应用的,在PSN分组交换网络如IP,以太网以及MPLS网络上透传E1业务(如图1所示)。但是这些传统应用对网络环境的要求局限性较大,只能借助于有线网络,维护成本较高,且一旦网络环境或者连接需求出现变化,两端网关设备的配置都得做出相应的修改。
目前,4G网络在我国的覆盖率已经高达95%以上,较低的网络时延和高峰值的网络速率也可以满足TDM电路仿真网关设备互通业务的需求,所以使用4G网络来替代PSN传输E1业务成为了可能,但是目前并没有有效便利的方式实现4G网络传输E1业务,从而实现能够借助无线网络传输E1业务。
为此,申请号为CN201910636253.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提出一种E1点对点通信的方法、终端及系统,在公网中接收第一CPE转发的第一路E1报文;根据预设的E1通路转发表,将所述第一路E1报文转发给对应的第二CPE,通过所述第二CPE将所述第一路E1报文发送至对应的第二路E1;将E1报文通过CPE发送,并经公网转发,由于CPE是将高速4G或者5G信号转换为WiFi信号或有线网络信号的设备,因此,能够实现E1报文通过无线网络的点对点通信,只要有无线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实现E1的点对点通信,便于业务的展开,能够使用4G网络或5G网络替代PSN传输E1业务,维护成本低。
然而,针对用户终端与TDMoP(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ver PacketSwitched Networks)设备之间的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现有技术并未给出有效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天海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天海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83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