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极化折叠透射阵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16856.2 | 申请日: | 2020-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9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 发明(设计)人: | 程强;杨进;柯俊臣;陈茂;陈明正;张琤;杨瑞;崔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50;H01Q1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许小莉 |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化 折叠 透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圆极化折叠透射阵,包括底部超表面、顶部超表面、馈源;底部超表面与馈源集成,顶部超表面位于上方,且顶部超表面与底部超表面距离为透射阵焦距的三分之一,相对传统透射阵,该折叠透射阵的顶部和底部超表面间距离为焦距的三分之一,同时可以实现圆极化波。该折叠透射阵具有低剖面、设计简单、平面化等特点,在高增益低剖面天线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增益天线、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定位追踪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极化折叠透射阵。
背景技术
反射阵天线作为一种高增益天线,在卫星、雷达、移动远距离通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反射阵天线由馈源和反射阵两部分构成,其中反射阵主要用于补偿阵面单元与馈源间传播路径不同引起的相位差异,馈源主要是用于激励整个阵面。传统的反射阵天线显得笨重、占用空间大,其中在厚度方向空间主要取决于馈源、馈源与主反射阵的距离、主反射阵的尺寸。过去,过抛物面结构反射阵使得系统制备加工变得复杂、体积更臃肿,给天线调试安装带来很大的麻烦。基于超表面的反射阵天线可以通过平面化结构,大幅降低了加工难度和复杂度,超薄型单元结构可以降低反射阵天线厚度。此外,通过平面化的微带或者集成片波导天线可以降低馈源的厚度,缩减体积。然而由于馈源与反射阵之间距离过大,使天线剖面进一步降低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馈源与反射阵之间距离过大问题,基于射线追踪法,发展了折叠阵。研究最多一类折叠阵,为折叠反射阵,该类折叠阵中反射波在底部超表面得到相位补偿。它通常有极化栅、反射阵、馈源构成。其中反射阵与极化栅的高度为传统反射阵焦距的一半。底部主反射阵单元主要提供极化转化、相位补偿,顶部的极化光栅能够对正交极化波选择性反射或者透过。由于折叠反射阵具有剖面低、结构紧凑,在目前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如:波束扫描、多波束产生、波形设计等等。然而由于极化栅的存在,导致无法对圆极化进行选择透过。可以通过在折叠反射阵上方,增加线圆极化转化器,能有效实现圆极化,然而却带来成本增加。
与反射阵相对应的另一种类型,透射阵在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定位追踪等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类似于折叠反射阵,折叠透射阵中透射阵能够充当极化光栅、同时对透射波相位进行补偿。然而同时实现极化和透射相位控制,特别在宽带范围内,依旧特别困难。与折叠反射阵不同,折叠透射阵的研究十分有限。
在过去二十多年,作为人工周期性媒介,超材料或超表面在波束传播控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折叠透射阵设计过程中,由正交极化栅、透射移相结构组成的超表面极化栅,可以实现透射90°极化旋转和透射相位调整。然而与折叠反射阵类似,折叠透射阵依然面临圆极化实现困难。一种理想的方式,在透射折叠阵上方增加线圆极化转化装置,可以解决这一矛盾,但是不可避免带来剖面增加、损耗增加等等。据我们所知,圆极化折叠透射阵目前还未被公开报道过。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的透射阵,馈源距离透射阵距离过高,导致体积笨重;同时大部分折叠阵,由于结构限制难以实现圆极化等问题,提供一种圆极化折叠透射阵,该折叠透射阵由底部超表面、馈源、顶部超表面构成。其中顶部超表面对x入射的极化波为全反射,对于y极化波超表面能够实现线转圆极化,同时对圆极化相位补偿。底部超表面主要实现反射交叉线极化转化。理论分析表明在底部、顶部超表面分别发生一次极化转化,导致上下两个超表面间距为焦距的三分之一。基于超表面结构首次实现了圆极化折叠透射阵,其具有低剖面、设计简单、平面化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圆极化折叠透射阵,包括底部超表面、顶部超表面、馈源;底部超表面与馈源集成,顶部超表面位于上方,且顶部超表面与底部超表面距离为透射阵焦距的三分之一。
所述的圆极化折叠透射阵,所述底部超表面从上到下包括金属图案层、介质基体、金属背板,所述金属图案层为一个金属开口方环,开口位于方环的顶角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68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