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电网一二次融合设备远程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15903.1 | 申请日: | 2020-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77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周克林;帅金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思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徐家升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电网 二次 融合 设备 远程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配电网一二次融合设备远程检测装置,通过便携式边缘即插即检装置利用可拆卸接口与配电网现场的电气设备连接,获取电气设备的开关量状态参数后输入便携式边缘即插即检装置的预设边缘计算模型,并在输出结果后对所述预设边缘计算模型进行优化,进而获取所述配电网现场的下一个电气设备的开关量状态参数,采用优化后的预设边缘计算模型基于所述下一个电气设备的开关量状态参数,输出下一个电气设备的状态检测结果;远端检测系统基于状态检测结果以及所述配电网现场的电气设备连接图,指示所述便携式边缘即插即检装置下一次将要连接检测的电气设备。本发明能够解决配电网一二次融合设备的状态检测和故障预测、定位问题并对之进行可视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边缘计算设备的配电网一二次融合设备远程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在智能配电网顶层设计领域提出了未来配网信息化系统整体架构,开展智能配网“两系统、一平台”(电力生产管理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智能化供电服务指挥平台)进一步深化建设与应用。智能配电网建设主要包括智能一二次设备的应用和升级、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升级和涵盖配网调控、配电运检、用户服务各领域的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建设等内容。智能配电网以电网运行状态感知、设备健康状态感知和环境条件变化感知为基础以提升供电可靠性,优化针对电力用户的供电服务能力为核心目标。
目前配电网一二次设备数量巨大、涉及范围广、分布面积大。而设备配置水平参差不齐、各种设备之间互操作性差,难以即插即用。同时,配电网运行方式多变也带来定值维护困难,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而智能电网的提出,对配电网的安全性、供电质量、运行效率以及与用户的互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我国电力工业及电网建设的历史发展等各种原因,配电网的建设与发展明显要滞后于发电、输电,目前用户停电95%以上是由配电网系统原因引起的,电网有一半的损耗发生在配电网,我国配电网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配电网已经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薄弱环节。
电气一次与二次电气设备是保证电网正常运行的关键性技术。随着国网、南网以及地方电网公司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的逐步实施,要求电网企业对电气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促使电网企业需要将一次设备提升为智能电气设备,要求二次设备向智能控制单元升级,使得电力一二次设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配电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结构与功能呈现出一体化与集成化的特点,配电网中一二次设备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现阶段,电网的一二次设备基本是相对独立的,将一次智能电气设备与二次智能控制单元设备成套融合安装在一起,将改变现有一二次电力设备生产厂家的市场格局与模式。对传统二次电力设备企业来说,也是个新的市场机遇。通过融合,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然而,配电网一二次设备融合之后,带来的技术问题也显而易见。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配电网一二次融合设备的状态检测和故障预测、定位问题。
为此,申请号为CN201910408966.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提出一种用于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检测平台及控制方法,本发明的检测平台将成套检测系统和二次检测系统进行结合,减少了测试过程的繁琐过程,能够对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进行系统的测试,成套测试系统与二次测试系统可以同时输出;并且本检测平台通过功率源输出大功率和小功率,设置的互感器校验仪能够兼容电磁式互感器和电子式传感器的不同输出特性,针对具有不同采集接口的终端测试时可以不用更换测试仪器,方便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思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思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59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去中心化综合原子时系统及其建立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慧供水管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