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垃圾再利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15336.X | 申请日: | 2020-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4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关林;关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绿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16;B28B1/14;B28B23/02;C22C3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48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垃圾 再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垃圾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垃圾再利用方法,其包括包括:S1、分类回收,根据施工现场拆分所得的材料类型进行分类,并取得废旧钢筋以及混凝土块;S2、对废旧钢筋进行高温熔炼,冷却形成砖骨架;S3、选取的混凝土块经过粉碎形成再生骨料;S4、将再生骨料掺入水泥砂浆中形成骨料浆;S5、将砖骨架置于砖块模中,并且浇筑骨料浆,经过凝固形成再生砖。本发明具有合理利用建筑垃圾并且生成再生砖的作用,再生砖具有质量轻便、结构牢固,隔音、保暖性能较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垃圾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垃圾再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是在对建筑物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是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根据建筑垃圾的产生源的不同,可以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在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项目当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而拆毁建筑垃圾就是在对建筑物拆迁拆除时产生的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具有广泛地侵蚀作用,对于建筑垃圾如果实行长期不管的态度,那么对于城市环境卫生,居住生活条件,土地质量评估等都有恶劣影响。首先大量的土地堆放建筑垃圾后,会降低土壤的质量,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建筑垃圾堆放于空气中,影响空气质量,一些粉尘颗粒会悬浮于空气中,有害人体健康;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长期的堆积是建筑垃圾的有害物质渗入到地下水域,污染水环境;如果建筑垃圾在城市中堆放的话,对城市环境,美观度都不利;建筑垃圾的堆放可能存在某些安全隐患,随时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故。
现有公告号为CN20906181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建筑垃圾再生处理系统,包括承重平台、垃圾处理室和净化处理室,承重平台的下端安装有多组车轮和多根可伸缩的支腿,承重平台的前端铰接有牵引杆,垃圾处理室内从承重平台的后侧到前侧依次设置有第一传送带、破碎机、提升机、滚筒筛分机和发电机,发电机与第一传送带、破碎机、提升机、滚筒筛分机和第二传送带的驱动装置电连接。上述现有技术把破碎机和滚筒筛分机集成在一个承重平台上,在需要对建筑垃圾进行再生处理时,利用运输车将该现有技术运至垃圾堆放现场,将建筑垃圾输送到第一传送带上,从第一传送带的出料端落入破碎机中进行破碎,破碎后的碎块进入滚筒筛分机后,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级处理,不符合要求的大块垃圾落入废料传送带上,后期将其再次送入破碎机进行破碎处理。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破碎建筑垃圾的过程中,建筑垃圾从第一传送带的出料端落入破碎机中进行破碎,破碎后的碎块进入滚筒筛分机后,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级处理,不符合要求的大块垃圾落入废料传送带上,后期将其再次送入破碎机进行破碎处理,只能起到建筑垃圾的破碎、分类等作用,得到的是再生骨料,未能合理将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再生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再利用方法,利用建筑垃圾的材料制作再生砖,具有环保、结构较为牢固特点。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建筑垃圾再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分类回收,根据施工现场拆分所得的材料类型进行分类,并取得废旧钢筋以及混凝土块;
S2、对废旧钢筋进行高温熔炼,冷却形成砖骨架;
S3、选取的混凝土块经过粉碎形成再生骨料;
S4、将再生骨料掺入水泥砂浆中形成骨料浆;
S5、将砖骨架置于砖块模中,并且浇筑骨料浆,经过凝固形成再生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垃圾能够根据根据材料的类型进行分类,便于提取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充分利用废弃的资源,较为环保;通过骨料浆浇筑在放置有砖骨架的砖块模中,使得生产得到的再生砖具有结构牢固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绿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绿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53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