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天然小分子介导的共组装光敏药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14305.2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3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杨鑫;程建军;赵海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K31/19;A61K31/56;A61K31/575;A61K47/5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裴闪闪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天然 分子 组装 光敏 药物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活性天然小分子介导的共组装光敏药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材料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天然小分子作为医药载药量低、水溶性差以及缺乏合适的药物运输形貌尺寸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如下:一、分别配制NSMs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和Ce6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二、将NSMs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和Ce6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到NaOH的二次蒸馏水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超声反应,反应完成后离心处理,得到NSMs‑Ce6NPs,即活性天然小分子介导的共组装光敏药物。本发明通过简单的共组装,实现天然小分子产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能性,克服其作为载药体系的缺陷;同时实现安全、高效、协同的化疗‑光动力治疗联合抗癌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天然小分子介导的共组装光敏药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当前,一系列具有自组装性质的萜类天然小分子(NSMs)不断被发现,由于其广泛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易降解性,将具有抗癌活性的萜类天然小分子作为载体在生物医学抗癌方面呈现巨大的前景。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自组装性质,多数小分子能够形成纳米粒子,这使的他们作为医药载体成为可能。但较低的载药量、较差的水溶性、以及部分自组装形成的大纳米粒子并不适合于药物运输,严重限制了萜类天然小分子作为新型药物运输载体的广泛应用。
超分子共组装作为一种制备纳米药物的有效策略广泛被报道。其绿色、快捷的制备方法备受关注。其中,两亲性的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也被报道作为共组装纳米药物的构建单元,实现无载体运输的化疗及光动力治疗协同抗癌治疗目的。然而目前基于天然小分子共组装光敏剂是没有报道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天然小分子作为医药载药量低、水溶性差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了一种活性天然小分子介导的共组装光敏药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的一种活性天然小分子介导的共组装光敏药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分别配制浓度为10mmol/L~50mmol/L的NSMs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和浓度为10mmol/L~50mmol/L的Ce6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
二、将步骤一得到的NSMs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和Ce6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到NaOH的二次蒸馏水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超声反应,反应完成后离心处理,得到NSMs-Ce6 NPs,即活性天然小分子介导的共组装光敏药物。
进一步限定,步骤一中所述NSMs为三环二萜类天然小分子、三环三萜类天然小分子、四环三萜类天然小分子或五环三萜类天然小分子。
进一步限定,所述三环二萜类天然小分子的结构为:R为代表n个碳的直链或者支链烷基,其中n≥1;所述三环三萜类天然小分子为茯苓酸(Poricoicacid),其结构为:/所述四环三萜类天然小分子为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或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其结构为所述五环三萜类天然小分子的结构为/R为n个碳的直链或者支链烃基,其中n≥0。
进一步限定,所述三环二萜类天然小分子具体为脱氢枞酸(Dehydroabieticacid),其结构为15-羟基脱氢枞酸(15-Hydroxydehydroabieticacid),其结构为/松香酸(Abietic acid),其结构为/或12-羟基松香酸(12-Hydroxyabietic acid),其结构为/
进一步限定,所述五环三萜类天然小分子具体为白桦酯酮酸(Betulonic acid,简称BC),其结构为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其结构为熊果酸(Ursolic acid),其结构为/或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其结构为/
进一步限定,步骤一中所述NSMs的DMSO溶液的浓度为33mmol/L~34m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43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