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工泄水建筑物表面单组分聚脲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13710.2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56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莉;顾佳;徐荣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固密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7/00 | 分类号: | E02D37/00;E02D31/06;E02B8/06;E02B8/04;C09D163/02;C09D163/00;C09D7/61;C09D7/63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55 | 代理人: | 丁剑 |
地址: | 201600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工 泄水 建筑物 表面 组分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水工泄水建筑物表面单组分聚脲涂层修复方法,通过在旧单组分聚脲涂层表面依次涂覆改性环氧树脂层间处理剂、改性环氧树脂中涂、抗冲磨单组分聚脲涂料层。修复后水工建筑物旧单组分聚脲涂层表面不仅抗冲磨性、防水性、耐候性优异,而且美观、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同时还具有对基面干燥度要求低且施工方便易于推广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脲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工泄水建筑物表面单组分聚脲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单组分聚脲材料是国内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反应型、无溶剂污染的涂料产品,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混凝土溢流面、泄洪洞等具有高抗冲磨要求的水泄水工建筑物表面防护。然而,单组分聚脲涂层的水工建筑物表面在运行多年长期受高速含砂水流长期冲刷后,表面的单组分聚脲涂层厚度逐渐变薄损耗。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单组分聚脲涂层将会被完全磨去暴露出水工建筑物主体的混凝土,导致水工建筑物主体受到高速水流冲刷侵蚀而发生结构性破坏。
针对这种情况,现有解决方案主要分两种:(1)铲除变薄的旧单组分聚脲涂层,并用钢丝刷头进行彻底打磨并清洗,露出干净的混凝土基面,在表面涂刷专用底涂剂后重新涂刷聚脲至设计厚度。这种方法不仅费用高昂,而且施工期长,影响水工建筑物的使用率。(2)直接在旧单组分聚脲涂层表面涂刷搭接剂后重新涂刷聚脲涂料。中国专利网公开了一种喷涂聚脲弹性体专用底涂及其制备方法(CN 103923557 B),采用环氧改性聚氨酯底漆对橡胶护舷表面的双组份聚脲材料进行修补,对粘结性能和抗冲磨性能要求不高,且基材也有所不同,且修补前需对原有部位进行打磨直至露出金属光泽,工艺复杂且不适用于水工泄水建筑物单组分聚脲涂层的表面修复;在中国专利网公开的其他该领域的专利中(CN102352176 A、CN 106833347 A、CN 1955237 B)采用聚氨酯改性环氧作为聚脲底涂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但制备工艺繁琐且对基面干燥程度要求较高,尤其不适合潮湿基面粘结,对现场施工环境要求较高,当基面潮湿尤其有少量明水时,易出现鼓包、气泡等缺陷,导致粘结强度大幅下降甚至剥落等问题。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对基面干燥度要求低且施工方便易于推广水工泄水建筑物表面单组分聚脲涂层的修复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水工泄水建筑物表面单组分聚脲修复方法,具有对基面干燥度要求低且施工方便易于推广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工泄水建筑物表面单组分聚脲涂层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采用高压清洗装置冲洗旧聚脲涂层表面,并采用毛刷清理所述旧聚脲涂层表面,除去浮尘及油性杂物,晾至表面无流动明水;
S2:在所述旧聚脲涂层表面涂刷改性环氧树脂层间处理剂;
其中,所述改性环氧树脂层间处理剂包括A、B双组分,其配方分别为:
A组分:E-51型环氧树脂100重量份;柔韧型环氧树脂5~20重量份;活性稀释剂5~15重量份;消泡剂0.5~1.5重量份;硅烷偶联剂1~3重量份;
B组分为腰果酚改性酚醛胺固化剂;
所述改性环氧树脂层间处理剂的配制及涂刷包括以下步骤:
3):按质量比100:(20~25)称取所述改性环氧树脂层间处理剂的A、B组分,并分别倒入桶内,用电动搅拌机以500~1000r/min的转速搅拌5分钟至均一状态;
4):将混合后的所述改性环氧树脂层间处理剂用毛刷均匀的涂刷至所述旧聚脲涂层表面,涂覆2~4次至总厚度为200~300μm,涂覆时间≤30min,室温干燥2~4小时待用;
S3:在表面干燥的所述改性环氧树脂层间处理剂表面涂刷改性环氧树脂中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固密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固密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37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埋置交叉耦接互连的结构及SRAM位单元
- 下一篇:空气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