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NCM锰系三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13402.X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7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邵俊华;孔东波;张利娟;李海杰;闫国锋;王亚洲;王郝为;侯红歧;杜珍;郭飞;谢佳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博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7 | 分类号: | H01M10/0567;H01M10/058;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邓建辉 |
地址: | 410600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ncm 三元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锂电池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LNCM锰系三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电解液制备原料包括:电解液添加剂、锂盐和溶剂,电解液添加剂在电池电解液中的占比为1~10 wt%,电解液添加剂为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和硼酸三甲酯的混合。电解液中,将介电常数高的EC和粘度低的DEC、EMC混合使用,满足了电解液工作温度范围、电导率等多方面的要求。通过减少高熔点溶剂EC(熔点35‑38℃)的含量,而增大低熔点的共溶剂DEC(熔点‑43℃)和EMC(熔点‑55℃)的含量,拓宽了电解液的工作温度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NCM锰系三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储存时间长、自放电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3C电子产品、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航天航空领域,有望逐步替代传统储能装置,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组成。目前,研究较多的正极材料包括锰系、镍系、钴系和钒系。
对于开发新一代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体系而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采用高电压的正极和高容量的负极材料,并开发与之相匹配的高压电解液和高性能隔膜,该类电池体系简称为高压锂离子电池。
针对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简写为LNCM)属于锰系三元正极材料,该类材料具有成本低、毒性小、热稳定性高、电压范围宽的优点。考虑到成本及现有电池制备工艺等因素,由碳酸酯类有机溶剂和六氟磷酸锂(LiPF6)组成的液态电解质在近期数年内仍将是动力电池的首选,但如此常规电解液在高电压下易氧化分解生成酸,进而会造成过渡金属Mn的溶出和材料晶体的开裂以及材料的相变,导致LNCM正极材料容量衰减严重,循环性能差,电导率和倍率性能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LNCM锰系三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LNCM锰系三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制备原料包括:电解液添加剂、锂盐和溶剂,所述电解液添加剂在电池电解液中的占比为1~10 wt%,所述电解液添加剂为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和硼酸三甲酯的混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电解液添加剂中,碳酸亚乙烯酯(V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硼酸三甲酯(TB)的质量比为(1~3):(1~3):1。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电解液添加剂中,VC、FEC和TB的质量比为1:1:1。
硼酸三甲酯(TB)的结构式如式:
。
硼酸三甲酯(TB)的使用,由于B原子的p轨道上有三个价原子,可形成稳定的缺电子键,即呈现Lewis酸性,可与LiPF6中的PF6-结合,提高LiPF6在电解液中的解离度,即提高游离Li+的浓度,从而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同时抑制LiPF6分解产生HF,大大减轻LNCM锰系三元正极材料与电解液间的副反应,从而稳定电池体系。
碳酸亚乙烯酯(VC)是有机成膜添加剂与过充电保护添加剂,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与防气胀功能,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与循环寿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常用的成膜添加剂,因其分子比碳酸乙烯酯(EC)多了1个-F键,而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和较强的吸电子能力,抗氧化能力较强,阻止电解液分解,进而阻止痕量水和HF的分解、抑制更多的气体产生,提高电解液的低温性能和循环寿命。硼酸三甲酯(TB)可优先基准电解液氧化,在LNCM正极材料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薄的低阻抗膜,低阻抗膜可以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和LNCM中过渡金属离子的溶出,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碳酸亚乙烯酯(V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及硼酸三甲酯(TB)的组合搭配,实现了功效协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博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博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34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