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钮式换挡设备的振颤减少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12697.9 | 申请日: | 2020-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7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朴汉吉;宋基荣;李星勋;李珉权;金柱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SL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B60K20/02;B60Q3/283;B60Q3/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旋钮 换挡 设备 减少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钮式换挡设备的振颤减少装置,并且包括阻尼器以及突起;所述阻尼器设置成固定到主壳体;所述突起形成在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主壳体旋转的部件上,并且被构造成当换挡旋钮从Nd挡位或D挡位的位置返回到空挡位或从Nr挡位或R挡位的位置返回到空挡位时,通过与所述阻尼器接触来减少所述换挡旋钮的返回旋转速度,从而减少振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钮式换挡设备的振颤减少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配备有自动变速箱的车辆将液压控制在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设定的换挡范围内,从而可以自动操作目标换挡挡位范围的换挡齿轮。
自动变速器通过使用液压回路、行星齿轮和摩擦元件来产生传动比,以执行换挡,并且由变速箱控制单元(TCU)处理对这些组件的控制。
线控换挡(以下称为SBW)系统是车辆的电子变速箱系统,与传统的机械变速箱系统不同,是在变速箱和换挡设备(操纵杆、按钮、旋钮)之间没有诸如线缆之类的机械连接结构的电子变速箱系统,在该系统中,如果将在电子换挡设备(操纵杆、按钮或旋钮)的操作中产生的信号传递到变速箱控制单元(TCU),则变速箱致动器(换挡线缆马达、选择线缆马达)被由TCU指示的电子信号操作,通过变速箱制动器的操作,在每个换挡挡位对液压回路施加或阻断液压,从而电动地执行换挡控制。
因此,基于SBW的自动变速箱可以通过电子换挡设备(操纵杆、按钮或旋钮)的简单操作将驾驶员的换挡意愿作为电信号传递到TCU,从而更容易地进行换挡到D(前进)挡位、R(倒车)挡位、空挡位(Nd挡位、Nr挡位)等,并且还能够使换挡设备小型化,从而确保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之间的宽敞空间。
在电子变速箱系统中进行换挡的方法大致分为使用操作杆的操作杆式、使用按钮的按钮式和使用旋钮的旋钮式。
旋钮式换挡设备具有如下构造:当与旋转部件相对应的换挡旋钮相对于与固定部件相对应的壳体旋转时产生换挡信号,并且在驾驶员的旋转操作中位于空挡位的换挡旋钮旋转到Nd挡位或D挡位(顺时针旋转),或者旋转到Nr挡位或R挡位(逆时针旋转),并且此时,弹簧蓄积弹力,如果驾驶员从旋转的换挡旋钮释放操作力,则位于Nd挡位或D挡位、或者Nr挡位或R挡位的换挡旋钮通过弹簧的恢复力旋转,以返回到空挡位(返回位置)。
如上所述,存在如下缺点:当换挡旋钮旋转以从Nd挡位或D挡位的位置、或者Nr挡位或R挡位的位置返回到空挡位(返回位置)时,由于弹簧的恢复力所引起的强旋转而产生振动现象(即振颤现象),从而产生振颤噪声。
前面解释为背景的上述内容仅旨在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背景,而并非旨在表示本发明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范围之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钮式换挡设备的振颤减少装置。具体的实施方案涉及一种旋钮式换挡设备的振颤减少装置,其构造成当换挡旋钮旋转以返回到空挡位时减少振颤现象。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旋钮式换挡设备的振颤减少装置,其是在具有通过驾驶员的操作而旋转的换挡旋钮的旋钮式换挡设备中,在对应于固定部件的主壳体中构成阻尼器,并且在作为旋转部件的旋转体或换挡旋钮中形成与阻尼器接触的突起的构造,并且当换挡旋钮从Nd挡位或D挡位的位置返回到空挡位或者从Nr挡位或R挡位的位置返回到空挡位时,通过在突起和阻尼器之间接触,可以减小换挡旋钮的返回旋转速度,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振颤现象,从而减少了振颤噪声并增强了适销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旋钮式换挡设备的振颤减少装置包括:阻尼器,其设置成固定到主壳体;以及突起,其形成在相对于所述主壳体旋转的部件上,并且用于当换挡旋钮从Nd挡位或D挡位的位置返回到空挡位或从Nr挡位或R挡位的位置返回到空挡位时,通过与所述阻尼器接触来减少所述换挡旋钮的返回旋转速度,从而减少振颤。
所述换挡旋钮被构造成与旋转体联接,使得所述换挡旋钮和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主壳体一起旋转,并且所述突起形成为从所述旋转体的底部向下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SL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SL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26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