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据增强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06689.3 | 申请日: | 2020-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36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 发明(设计)人: | 于昊楠;张堃博;孙哲南;李加纬;胡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V40/16 | 分类号: | G06V40/16;G06V20/64;G06V10/82;G06V10/774;G06V10/26;G06V10/36;G06N3/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张义 |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增强 三维 识别 方法 | ||
1.一种基于数据增强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数据增强,基于容易获得的2D人脸图片重建三维人脸,从而增加原有三维数据集中的身份数量,实现三维人脸数据增强扩展;
步骤S2,数据预处理,利用人脸预处理方法,得到人脸区域内的点云数据,构建三通道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映射到RGB三通道数据,以三通道方式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数据输入;
步骤S3,基于VGG-16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内部参数与网络结构的设计和优化,调整卷积核尺寸,针对三维人脸识别构建专用深度学习识别网络模型;
步骤S4,训练模型,包括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将数据作为输入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在测试集上验证识别算法性能;
步骤S5,基于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去掉最后一层全联接层,作为特征提取器,提取人脸特征,并保存;
步骤S6,注册新的人脸,获取特征向量,与数据集中存储的特征进行比对,识别身份;
其中,所述步骤S2具体为:对得到的三维人脸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对点云数据做切面,针对切面上的每个点画圆,与前面相交于另外两点,构成三角形并计算三角形的高,针对每个切面保留5个最高的三角形对应的点,综合比较选择最高的点作为鼻尖的置信点,然后以固定半径确定脸部区域范围,将范围内的点云筛选出来,并对其做插值和滤波处理,得到单纯人脸部分的点云数据;将人脸三维点云数据的(x,y,z)进行转换,计算得到深度值、仰角和方位角(D,A,E),其中,深度为像素点到视点的距离,仰角为与鼻尖点连线对应XY平面的夹角,方位角以y轴正方向顺时针开始计算; 转换过后对三个通道的数据做归一化处理,对应到RGB空间,最终得到的数据,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增强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基于容易获得的2D人脸图片重建三维人脸是指,针对每一张2D人脸图片,利用三维人脸重建技术,重建出对应身份的一个三维人脸点云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增强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基于VGG-16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内部参数与网络结构的设计和优化,调整卷积核尺寸是指,基于VGG-16网络结构,随机初始化网络参数,将卷积核大小由3x3优化为7x7,以便充分利用三维点云数据,更好地学习到三维人脸点云的局部结构特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增强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具体为,当新的人脸数据到来时,使用步骤S5训练好的网络提取特征,与数据库中已经保存的人脸特征通过均方差计算进行比较,找到均方差最小的,即为对应身份,完成识别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增强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人脸处理方法包括鼻尖检测、人脸分割和插值与滤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大学;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668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涤纶高弹双色纱线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黄精制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