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净化、脱除烟气中SO2 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5582.7 | 申请日: | 202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5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华绍广;周伟;吴晓燕;汪大亚;裴德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南华大学;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常前发;奚志鹏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净化 脱除 烟气 so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净化、脱除烟气中SO2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烟气布气室(10)、净化箱主体(7)、净化烟气排气室(2)自下而上顺序连接,在烟气布气室(10)与净化箱主体(7)之间设有带孔吸附器件承托板(8),在净化箱主体(7)与净化烟气排气室(2)之间设有吸附器件隔离网(4),在净化箱主体(7)内装有吸附器件(12),吸附器件12的横截面为3~7层矩形结构构成的组合件,在3~7层矩形结构构成的空隙内充满二氧化硫吸附净化剂—硅基介孔材料。本发明采用吸附剂器件化,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吸附器件安装与更换方便、耐高温,克服了现有技术吸附器件由于给入不均匀而局部饱和的现象,延长了吸附器件内的二氧化硫吸附净化剂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属于含硫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除烟气中SO2的装置和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污染空气的烟气,同时伴随着SO2气体排放,。该类烟气是由剩余空气、气体污染物和粉尘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未经过处理的烟气对大气污染严重,威胁大气环境,危害民众健康,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等。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大城市,每年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酸雨,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和健康,因此烟气中SO2去除是势在必行。
一般情况下,烟气的复杂污染组分主要是化石燃料高温的转化物,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CxHy)等,其中颗粒物又包含燃料的灰分、油滴和其他高温裂解产物。烟气中SO2的危害最大,因其已被证实为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现象的重要前至物。具体表现在对建筑、古迹、植物、动物和人类危害作用。
为消除化石燃料燃烧后烟气的危害,并减少排放,已产生了较多的SO2脱除装置,用于SO2及其相关污染组分的直接处理。现有SO2吸附装置的模式一般是由吸附柱主体内填充吸附剂所组成。若是吸附装置主体含有多个,则由管道连接。该类吸附装置或者吸附系统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体现为:(1)填充的吸附剂在多次脱吸附SO2后存在板结现象,造成吸附剂更换困难或更换灵活性极差;(2)多个吸附主体之间由管道进行连接,需要一定的间距,故整个吸附系统所需占地面积较大;(3)现有吸附剂耐高温能力较差,比如以活性炭为吸附剂时,高温高湿环境下,活性炭脱吸附能力急剧下降。为进一步发展和提供SO2的处理技术,需要研制更多新型、高效的SO2脱除装置,以期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目前,采用吸附法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发表的“吸附法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实验研究”一文,采用改性的活性炭、沸石、累托石和粉煤灰作为固体吸附剂,研究了吸附法脱除模拟烟气中低浓度二氧化硫的可行性,比较了几种固体吸附剂的脱硫效果.研究结果认为4种固体吸附剂在吸附模拟烟气中SO2的吸附能力顺序为:活性炭粉煤灰累托石沸石,其中最佳吸附效果的是活性炭,其最大脱硫率可达98.71%,平均脱硫率也可达到66.58%。但该文的研究也表明,随吸附温度升高,吸附量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脱除装置的占地面积大、不能高温脱除SO2和更换吸附剂工艺复杂等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吸附器件安装与更换方便、耐高温的净化、脱除烟气中SO2的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净化、脱除烟气中SO2的装置的使用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净化、脱除烟气中SO2的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南华大学;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南华大学;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55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