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矩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91579.4 | 申请日: | 2020-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9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内藤哲也;薄井友彦;森本康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F.C.C.;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H41/04 | 分类号: | F16H41/04;F16H41/24;F16H4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高珊 |
| 地址: | 日本静冈县滨松市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变矩器 | ||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变矩器,防止构成止动机构的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各自的前端部的磨损,并抑制止动机构的性能降低。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变矩器(100),具备直接连结变矩器盖体(101)与涡轮转子(104)的锁定装置(110),所述变矩器盖体具备泵叶轮(102),所述涡轮转子是通过涡轮毂(122)而连结输出轴(107)。锁定装置(110)具备输入侧阻尼片(111)与输出侧阻尼片(115),所述输入侧阻尼片是通过离合器机构(130)而与变矩器盖体(101)接触或分开,所述输出侧阻尼片是隔着外侧阻尼弹簧(113)而与此输入侧阻尼片(111)呈对向配置。输出侧阻尼片(115)是隔着内侧阻尼弹簧(121)而组装在中央阻尼片(120),并通过此中央阻尼片(120)而连结涡轮毂(12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矩器,使用工作油而强化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并传递至输出轴侧。
背景技术
自以往,在主要具备自动变速器的自行式车辆(所谓的AT车)中,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设有变矩器。变矩器是在彼此对向配置的泵叶轮与涡轮转子之间,通过工作油进行循环而强化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并传递至输出轴侧的机械装置。在此变矩器中,设有用以减缓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变动(也称为“扭矩变动”)的具备线圈弹簧的阻尼机构。
在此情况,阻尼机构为了限制过大的负载输入至线圈弹簧并防止线圈弹簧过度的收缩,会有设置止动机构的情况。举例来说,在下述专利文献1、2公开了一种止动机构,其中,在容纳有线圈弹簧的输出侧阻尼片(阻尼片94、中间片23)以及与此输出侧阻尼片呈对向配置的输入侧阻尼片(摩擦盘152、输入片21)各自的外缘部,彼此的外缘部在圆周方向互相套设。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880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17610号公报
然而,在分别记载于上述专利文献1、2的变矩器的止动机构中,因为输入侧阻尼片是构成为相对于输出侧阻尼片呈可在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移动,所以具有后述的问题:构成止动机构的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各自的前端部会彼此滑动贴合而磨损,导致止动机构的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矩器,能防止构成止动机构的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各自的前端部的磨损,并能抑制止动机构的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变矩器盖体,形成有容纳工作油的容纳空间,且在该容纳空间内具有使工作油流动的泵叶轮,并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而与泵叶轮一同旋转驱动;涡轮转子,与泵叶轮呈对向配置,并通过工作油的流动而旋转驱动,以使输出轴旋转驱动;涡轮毂,将涡轮转子与输出轴连结为一体,并将涡轮转子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输出轴;输入侧阻尼片,通过传递或断开变矩器盖体的旋转驱动力的离合器机构而可旋转地设在容纳空间内且俯视呈圆板状;输出侧阻尼片,相对于输入侧阻尼片呈可相对旋转地设置且俯视呈圆板状;阻尼弹簧,弹性地连结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以及止动机构,由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各自的外缘部所形成,并限制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的相对旋转量;其中,止动机构是由输入侧突出部与输出侧突出部所构成,所述输入侧突出部与输出侧突出部是从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各自的外缘部突出而形成,并通过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往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而彼此接触或分开;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是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涡轮毂,且在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的移动分别被限制。
若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特征,变矩器因为形成有止动机构的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是分别连结涡轮毂,且在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的移动分别被限制,所以能防止构成止动机构的输入侧突出部与输出侧突出部的磨损,并能抑制止动机构的性能降低;其中,止动机构是形成在输入侧阻尼片与输出侧阻尼片各自的前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F.C.C.;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F.C.C.;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15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阿糖胞苷前药MB07133晶型及其应用
- 下一篇:激光退火方法及激光控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