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电堆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89904.3 | 申请日: | 2020-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0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 发明(设计)人: | 周娜;李俊杰;毛海央;高建峰;杨涛;李俊峰;王文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10N10/01 | 分类号: | H10N10/01;H10N10/17;H10N10/8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孙蕾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热电堆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衬底正面形成热电堆结构;
步骤2:在衬底背面形成掩膜层;
步骤3:采用干法刻蚀,在掩膜层上形成定位刻蚀窗口;
步骤4:采用博世刻蚀,对定位刻蚀窗口区域的衬底进行第一步刻蚀释放,所述第一步刻蚀释放深度包括衬底厚度的80%~95%;
步骤5:采用反应离子刻蚀,进行衬底的第二步刻蚀释放,得到完全释放的背腔和保持完整的热电堆结构,完成热电堆的制备;
所述第二步刻蚀释放条件包括:选择含氟类气体进行刻蚀,采用上射频进行电离,下射频为0,所述衬底与支撑层的选择比大于100;所述第二步刻蚀释放形貌呈碗形;
所述热电堆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支撑层、多晶硅热偶、氧化硅膜、电极和红外吸收层;
所述支撑层由衬底正面向上依次包括第一氧化硅层、氮化硅层和第二氧化硅层;
进行衬底的第二步刻蚀释放时,第一氧化硅层作为背腔释放的停止层;第二氧化硅层是多晶硅热偶刻蚀制备的停止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热电堆结构的形成包括如下子步骤:
子步骤11:在衬底正面形成支撑层;
子步骤12:在支撑层上形成多晶硅热偶;
子步骤13:在支撑层的裸露区和多晶硅热偶上形成氧化硅膜;
子步骤14:在氧化硅膜上形成电极接触孔,所述电极接触孔延伸至所述多晶硅热偶表面;
子步骤15:在具有电极接触孔的氧化硅膜上形成金属电极;
子步骤16:在具有电极的氧化硅膜上形成红外吸收层;其中,所述红外吸收层裸露电极的引出端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步骤11中,
所述支撑层的淀积形成方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快速热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者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
所述第一氧化硅层的厚度为
所述第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步骤12中,所述多晶硅热偶的制备包括如下子步骤:
子步骤121:在所述支撑层上淀积多晶硅层;
子步骤122:利用光刻工艺形成图形化的光刻胶;
子步骤123:以图形化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多晶硅层进行刻蚀;
子步骤124:去除光刻胶,形成多晶硅热偶;
其中,所述多晶硅热偶包括一个或者多个;
其中,每个所述多晶硅热偶为P型、N型或者P/N型对;
其中,所述多晶硅热偶包括矩形或者圆形;
其中,所述子步骤121中,所述多晶硅层的淀积形成方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快速热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者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子步骤13中,所述氧化硅膜的制备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快速热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者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
其中,所述子步骤14中,所述电极接触孔的制备包括如下子步骤:
子步骤141:利用光刻工艺形成图形化的光刻胶;
子步骤142:以图形化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氧化硅膜进行刻蚀,使所述多晶硅热偶表面裸露;
子步骤143:去除光刻胶,在所述氧化硅膜上形成电极接触孔;
其中,所述子步骤15中,所述电极的制备包括如下子步骤:
子步骤151:在所述电极接触孔和所述氧化硅膜上淀积形成金属铝层;
子步骤152:利用光刻工艺,在所述金属铝层上形成图形化的光刻胶;
子步骤153:以图形化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金属铝层进行刻蚀;
子步骤154:去除光刻胶,形成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990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