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79668.7 | 申请日: | 2020-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2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朱承双;于兴权;张晶伟;陈水生;师为鹏;贺春影;高长久;田文龙;禚佳;汪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致远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7C13/06 | 分类号: | F17C13/06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2 | 代理人: | 周锦全 |
| 地址: | 13010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lng 供气 系统 气瓶用 新材料 保护 结构 连接 | ||
本发明公开的属于卡车气瓶技术领域,具体为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包括SMC保护圈本体、保护圈盖板、加液槽盖和气瓶前封头本体,所述SMC保护圈本体上设置有安装螺栓孔,所述SMC保护圈本体的前表面设置有保护圈盖板,所述保护圈盖板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SMC保护圈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加液槽盖,所述加液槽盖上设置有轴销,其结构合理,通过使用SMC保护圈本体代替传统的不锈钢保护圈,以塑代钢,将重量减轻了15kg左右,方便量产,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避免超载风险,通过安装螺栓孔、U型金属过渡板和高强螺栓的配合连接,避免了传统的焊接,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防止颠簸开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车气瓶技术领域,具体为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自国标GB 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全国实施后,车辆自重是用户最关注的问题,车辆越轻,能装载的货物越多,运营收益自然也更高。因为LNG牵引车的自重本身比同级传统燃油车的重量更大,所以轻量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卡客户对牵引车整车的轻量化需求迫切,提升自身品牌的竞争力。终端客户对牵引车整车的轻量化需求迫切,整车自重的轻量化,可以提高整车的载货量,尤其是山西市场客户多数是运输煤炭的车辆,整车轻几十公斤就可以多运输几十公斤的煤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避免超载风险。
现有的气瓶保护圈为不锈钢材质,与气瓶连接采用焊接形式固定,不锈钢保护圈重量在25kg左右,重量重,成本高。因此提出一种新材料SMC保护圈,重量在10kg左右,重量轻,成本低。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现有气瓶保护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能够实现在使用的过程中,重量轻,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尺寸稳定,外观美观整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避免超载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其包括SMC保护圈本体、保护圈盖板、加液槽盖和气瓶前封头本体,所述SMC保护圈本体上设置有安装螺栓孔,所述SMC保护圈本体的前表面设置有保护圈盖板,所述保护圈盖板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SMC保护圈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加液槽盖,所述加液槽盖上设置有轴销,所述气瓶前封头本体的前表面边缘设置U型金属过渡板,所述U型金属过渡板上设置有高强螺栓,且所述气瓶前封头本体通过安装螺栓孔与SMC保护圈本体连接,所述气瓶前封头本体上设置有气瓶连接组件。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SMC保护圈本体与气瓶前封头本体的连接处设置有胶条。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SMC保护圈本体的外壁设置有保护漆层。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保护圈盖板上设置有装配孔。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LNG供气系统气瓶用新材料保护圈结构及与气瓶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SMC保护圈本体的材质选用GF、UP、低收缩添加剂,MD及各种助剂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致远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春致远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96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