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丹参栽培介质与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75915.6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5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蔡巨才;张秀珍;黄立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巨才;田德智 |
主分类号: | A01G24/25 | 分类号: | A01G24/25;A01G24/20;A01G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张德斌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丹参 栽培 介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丹参栽培介质与栽培方法,该栽培介质包括椰纤、蚯蚓粪和腐熟牛粪,可提高栽培介质的透气性及丹参根生长所需的空间及养分,并提升丹参根的丹参酮IIA含量。本发明亦提供一种丹参栽培方法,除利于丹参根部的生长并增加丹参酮IIA含量外,亦利于采收时保持丹参根部的完整性,减少丹参根部表面损伤风险,并通过离地栽培法进一步降低传统种植于田间土壤的气候、重金属与病虫害影响,及实现丹参无农药残留的目标,以确保食用者健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丹参的栽培介质与栽培方法,尤其指一种可提升丹参根的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含量的栽培介质及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部表面呈红棕色,故又名红参、赤参、紫丹参、红根。因丹参除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药材外,于《本草纲目》中亦记载具有活血、通心包络及治疝痛的功效,而具悠久的药用历史及经济价值。此外,丹参包含多种活性成分,而其根部所含的丹参酮IIA为最有价值的成分,并为进出口的标准检验成分。
由于丹参根具有广泛疗效及高经济效益,栽植业者一贯的思考方向为改良栽种方式,以期能提高丹参的产量,例如:CN105359806B、CN108575633A、CN108739188A、CN109042188A、CN109122160A和CN109924090A等,而CN109429965A则进一步通过减少虫害来提升产量。然而,这些专利所示方法不仅过于繁琐,难以标准化及确实落实,又未能有效保护丹参根根部的完整性,并仅着重提高丹参产量,而未揭示可否提升丹参根根部的丹参酮IIA含量。
虽有业者通过改良肥料来提升丹参中丹参酮IIA的含量,如CN103288559B,其提供一种丹参专用的生物复合菌肥料,使用寄存编号为CGMCC No.6494的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来提高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增加土壤养分。然而,从其实施例所示数据可知,即便采用特殊专用肥料,其测得的丹参酮IIA含量最高为0.286%,即每克萃取物中有2.86毫克的丹参酮IIA,仅略高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及中国台湾进口标准所定须至少0.20%的门坎。
再者,目前的丹参均是种植于土壤中,因此土壤的含水状况、是否含有重金属等,均会影响丹参的质量,且采收时,也易有丹参根部表面损伤的顾虑。
因此,能有效提升丹参根产量及丹参酮IIA含量的栽培材料,以及简便、易于落实的标准化丹参栽培方法仍有待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新颖的栽培介质,其可用于栽培丹参,并提供丹参根部生长所需的空间及养分,借以提高丹参根的产量及丹参根的丹参酮IIA的含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丹参的栽培方法,其除有上述提高丹参根的产量及丹参根的丹参酮IIA含量的功效外,还可有效保护丹参根根部的完整性及具有易于标准化作业及落实丹参无农药残留的优点,而有助于维护食用者的健康。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丹参根的丹参酮IIA含量的的培养介质,其原料包括椰纤、蚯蚓粪和腐熟牛粪,并以所述原料总重为基准,所述椰纤的含量至少为40重量百分比、所述蚯蚓粪的含量至少为10重量百分比和所述腐熟牛粪的含量至少为10重量百分比。
上述培养介质可进一步包含米糠,且以原料总重为基准,所述椰纤的含量至少为45重量百分比、所述蚯蚓粪的含量至少为15重量百分比、所述腐熟牛粪的含量至少为15重量百分比和所述米糠的含量至少为5重量百分比。
本发明所述的栽培介质指土壤、泥炭土及其他天然或人工介质等供植物附着或固定,并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较佳地,本发明所述的栽培介质的原料不包含丹参栽培过程中追加的肥料或其他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巨才;田德智,未经蔡巨才;田德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59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密度的纤维结构体的制造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反引力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