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373143.2 申请日: 2020-05-06
公开(公告)号: CN111467505A 公开(公告)日: 2020-07-31
发明(设计)人: 陆健花;衣昕;金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 南通大学
主分类号: A61K48/00 分类号: A61K48/00;A61P25/00;A61P25/28;A61K49/00
代理公司: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代理人: 徐思波
地址: 226019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谷氨酸 转运 基因 转染 胶质 细胞 治疗 创伤 脑损伤 方面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谷氨酸转运体‑1(GLT‑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体动物实验,在使用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情况下,检测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本发明还公开了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在制备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应用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治疗TBI,减少TBI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对神经细胞的不利影响,从而恢复TBI患者的神经功能;为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为制备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药物,提供研究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疗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谷氨酸转运体-1(GLT-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谷氨酸转运体-1(GLT-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在制备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事业日益发达,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逐年增多,由此引起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亦十分常见。TBI是以细胞丢失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退行性病变,其脑损伤的机制有:首先是弥漫性的细胞死亡;然后是继发性细胞损伤,主要是细胞的凋亡;最后,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胶质斑痕。TBI发生后常危及患者生命,即使经抢救能挽回生命,但往往伴有肢体残疾、癫痫或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甚至成为植物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参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因素中,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细胞外谷氨酸(L-glutamate)水平较高,且其升高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与伤后肢体运动、认知功能的恢复呈负相关。

谷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极为广泛,中枢神经系统内大多数兴奋性突触都以谷基酸为递质。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具有相对应的谷氨酸受体。其受体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种,离子型受体主要为NMDA受体和AMPA受体,代谢型受体又可分为mGluR1~8个亚型,谷氨酸与相关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比如兴奋性突触传递、脑发育、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等。

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缺血和脑损伤时, 谷氨酸的释放和摄取过程发生异常,引起细胞外微环境中谷氨酸升高,过多的谷氨酸会导致兴奋毒性作用,这是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兴奋毒性是指过多的兴奋性氨基酸会对神经元造成毒性作用。目前认为谷氨酸的兴奋毒性主要由NMDA受体来介导,通过其下游的信号通路来实现的。下游的信号通路使得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进而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分子、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高活性的过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且过多消耗胞内的ATP,从而引起神经元的死亡。进而引起病人愈后差,出现肢体残疾、认知功能障碍等。目前,针对谷氨酸的兴奋毒性的药物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NMDA受体的拮抗剂方面,但是阻断NMDA受体的同时,也阻断了谷氨酸众多的生理功能,出现较多的不良副反应。那么,能否另辟蹊径来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毒性呢。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谷氨酸转运体-1(GLT-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

进一步的,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体动物实验,在使用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情况下,检测谷氨酸转运体-1基因转染胶质细胞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其中,所述在体动物实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颅脑液压损伤装置制备大鼠TBI模型;

(2)构建GLT-1腺病毒载体(AAV-GLT1),注入损伤区皮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未经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31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