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72766.8 | 申请日: | 2020-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5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茂辉;李海翔;王敬;杨兴国;陈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50/244 | 分类号: | H01M50/244;H01M50/249;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63;H01M10/6566;H01M10/6568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蔡冬彦 |
| 地址: | 40152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新能源 汽车 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盖合在电池包外壳上的电池包端盖以及设置在电池包外壳中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液冷散热组件、风冷散热组件以及若干并排设置、且均为薄板结构的电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结构新颖,设计巧妙,易于实现,液冷组件和风冷组件在散热能力效果上均具有极大的提升,能够避免电池包出现过热问题,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主要指电动汽车。随着国内外多国政府的推广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快速地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是电动汽车最为核心且成本最高的三大件。目前,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问题是电池的续航里程和时有发生的自燃事故,其中,电池过热问题不仅会引发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还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一部分电动汽车的电池采用电池包的安装形式,以利于模块化、平台化地根据需求增减配置电池电量。由于电池包相对封闭,为防止电池包过热,必须为每个电池包配置散热系统,现有的散热系统通常包括液冷和风冷两种散热模式。但是,现有液冷系统和风冷系统由于结构设计的问题,散热能力均不够理想,始终不能很好地解决时有发生的电池包温度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盖合在电池包外壳上的电池包端盖以及设置在电池包外壳中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液冷散热组件、风冷散热组件以及若干并排设置、且均为薄板结构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散热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各个电芯厚度方向两侧的液冷散热片,相邻电芯共用同一所述液冷散热片,各片液冷散热片通过冷却液连接管依次连通,位于最外侧的一片液冷散热片的进液接头上连接有主进液管,位于最外侧的另一片液冷散热片的出液接头上连接有主出液管,所述主进液管和主出液管均向外穿出电池包端盖;
所述风冷散热组件包括分别相对地设置在各个电芯宽度方向两侧的条形出风管和条形排风管、用于向各个条形出风管送风的主进风管以及用于将各个条形排风管排出热风向外输出的主排风管,各个电芯的外缘与相邻条形出风管和条形排风管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条形出风管和条形排风管靠近相邻电芯的一侧壁上均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进出风隙缝,所述主进风管和主排风管均向外穿出电池包端盖。
采用以上结构,相邻电芯之间均设置有片状或板状结构的液冷散热片,冷却液循环回路依次流经各片液冷散热片,能够持续高效地带走热量;每个电芯两边分别设置一个强制出风的条形出风管和一个强制排风的条形排风管,极大提高了电芯周围空气的流动速度和换气效率,大幅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通过沿电芯外周延伸的进出风隙缝的设计,能够照顾到电芯的各个部分,实现均匀风冷散热,避免散热不均而导致局部高温的情况;各个电池包的液冷散热组件统一接入新能源汽车的冷却液冷却循环系统,各个电池包的风冷散热组件统一接入新能源汽车的冷却用风发生系统,稳定可靠,易于维护;综上,本发明的液冷组件和风冷组件在散热能力效果上均具有极大的提升,能够避免电池包出现过热问题,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作为优选:所述电池包外壳中具有用于容置电池组的电池组安装腔,该电池组安装腔的腔壁上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元件安装槽,在所述元件安装槽中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温度传感器。采用以上结构,能够准确监测电池包内部各部分的温度,避免发生电池包过热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未经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727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型钢型材自动化加工裁切模具
- 下一篇:一种弯管冲压成型后二次加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