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板栅网带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8290.0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8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岳宝;张守君;胡国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天能集团江苏特种电源有限公司;天能集团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73 | 分类号: | H01M4/73;H01M2/28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廖娜;李锋 |
地址: | 223600 江苏省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板栅网带 | ||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生产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板栅网带,由两列多个串联的板栅(1)水平连接而成,两列所述串联的板栅(1)的极耳(2)相背排布在该结构的外侧;两列所述串联的板栅(1)的板栅底部边框(3)相对排布在该结构的内侧,且相对排布的两个所述板栅底部边框之间通过连接块(4)连接;与连接块(4)连接的板栅底部边框(3)位置设有切割避空槽(5),所述连接块(4)的两端分别与相对错位设置的两个板栅底部边框(3)上的切割避空槽(5)内壁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板栅网带上板栅的排布和连接结构,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实现了降本增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板栅网带。
背景技术
板栅是蓄电池的关键部件,在蓄电池中承载着支撑活性物质,传递电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半机械化铸造板栅将逐步被连铸连轧技术所取代。目前大部分的连铸连轧工艺中,板栅网带中由两列板栅1串联平面连接,两列板栅1中各板栅1的极耳2相对交错设置在板栅网带的内侧,如图1所示,两列板栅2的底部边框3相背设置在板栅网带的外侧。这种板栅网带的结构存在下列缺陷:
(1)需要在板栅网带中的各板栅1上除极耳2的位置涂铅膏时,由于两列板栅1的极耳2相对设置在板栅网带内侧,再涂铅膏时难免会将铅膏挤压到各极耳2上,铅膏沾到极耳2上后很难将极耳2刷干净,将会严重影响后序工序的板栅极耳的焊接质量。
(2)在对相对交错设置的极耳2进行分切时,极耳2与板栅边框之间的连接点在切掉时总会在板栅边框上留下一些极耳的余料,这样就导致板栅边框产生毛刺,而后续还会在板栅外部整体包裹一层很薄的电池隔板,上述余料毛刺很容易将电池隔板划破造成正负极单格短路,影响产品质量,甚至电池失效。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板栅网带,通过合理设计板栅网带上板栅的排布和连接结构,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实现了降本增效。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板栅网带,由两列多个串联的板栅水平连接而成,两列所述串联的板栅的极耳相背排布在该结构的外侧;两列所述串联的板栅的板栅底部边框相对排布在该结构的内侧,且相对排布的两个所述板栅底部边框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与连接块连接的板栅底部边框位置设有切割避空槽,所述连接块的两端分别与相对错位设置的两个板栅底部边框上的切割避空槽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板栅底部边框与所述切割避空槽相对的位置,向板栅内部设有与所述切割避空槽适配的凸沿。为了保证板栅底部边框的宽度不变,对应切割避空槽的位置向板栅内部设置凸沿。
优选地,所述切割避空槽的深度d为0.8mm~1.2mm。
优选地,所述连接块的两端上下高度不等。如果连接块是两端高度相等的长条形连接块,滚切刀在将其与上下侧的板栅底部边框分切时,是两端的滚切刀同时切割,这样连接块的两端被同时分切时很容易将切下来的连接块卡在两个滚切刀之间,影响后续分切的顺利进行;所以,本发明中将两列串联的板栅的板栅底部边框通过两端上下高度不等的连接块连接,这样,当板栅网带沿板栅涂片进料方向进料时,用于切割连接块两端的滚切刀首先切割的是连接块中高度较高的那一端与一列板栅底部边框的连接点,后切割的是连接块中高度较低的那一端与另一列板栅底部边框的连接点;由于连接块的两端与两列板栅底部边框的连接点不是同时切割,能够有效避免由于同时切割造成的切割掉的连接块被卡在两个切割刀之间的缺陷,使得后续的切割能够顺利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天能集团江苏特种电源有限公司;天能集团江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天能集团江苏特种电源有限公司;天能集团江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82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2连接器、M.2模块组件和系统盘
- 下一篇:新型板栅网带排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