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竖井超大直径整体移动金属模板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7012.3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8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龙志阳;刘杰;谭昊;谭杰;张广宇;张云利;韩光利;杨春满;丁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5/12 | 分类号: | E21D5/12;E21D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66 | 代理人: | 朱亚琦 |
地址: | 10001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竖井 超大 直径 整体 移动 金属 模板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竖井超大直径整体移动金属模板,包括标准模板、升降驱动装置、防变形预埋压紧机构和脱模机构,升降驱动装置通过悬吊钢丝绳与标准模板连接,相邻的标准模板之间可拆卸连接,防变形预埋压紧机构安装在标准模板上并且利用防变形预埋压紧机构压住模板悬吊耳板,脱模机构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标准模板之间,并且这两个相邻的两个标准模板在脱模机构的作用下脱模或撑开支模。本申请可实现升降驱动装置或多台地面稳车(绞车)钢丝绳吊点实现模板同步升降、通过防变形压紧装置增强模板整体刚度和抵抗局部变形的能力,靠伸缩液压油缸将模板主体直径在弹性范围内变小或变大,能快速完成脱模、下放(或上升)、立模浇筑等工序,节省砌筑井壁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矿山和水电等竖井井筒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竖井超大直径整体移动金属模板。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引水、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和排水标准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暴雨内涝、溢流污染等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对道路交通、居民出行造成困难,更引发了下游水体黑臭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深层引水、排水隧道作为一种深埋于地下的大管道排水系统,具有较大的排放能力和调蓄容量,能够大幅度提高现有引水、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为城市提供引用水源和有效控制雨天溢流污染、防范内涝风险。
目前,城市深隧引水、排水系统在国内的研究处在刚起步阶段,引水、排水系统主要由主隧道、竖井、引水或排水泵组、通风设施、排泥设施等组成。其中,竖井作为进入深隧的进水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竖井井筒施工中一般采用浇混凝土砌壁支护,直径15米以内主要采用整体移动式模板砌筑井壁。目前国内外直径超过15米以上的竖井井筒普遍采用装配式组合模板砌壁,而深隧竖井井筒直径更大,有的井筒直径能达到30m,其支护效果是重中之重,目前大直径井筒是采用特制定型组合钢模板进行浇筑混凝土施工,定型组合钢模板需按照井筒壁周长配备三套进行周转使用,每次都要拆开若干块再组装成型浇筑混凝土并下放。其虽然能达到相应的支护功能,但使用过程中具有劳动强度大,工期长,工程量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伸缩、重量轻、劳动强度小且工期短的竖井超大直径整体移动金属模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竖井超大直径整体移动金属模板,包括标准模板、升降驱动装置、防变形预埋压紧机构和脱模机构,所述升降驱动装置通过悬吊钢丝绳与所述标准模板驱动连接,相邻的所述标准模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防变形预埋压紧机构安装在标准模板上并且利用所述防变形预埋压紧机构压住所述标准模板的悬吊耳板,所述脱模机构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标准模板之间,并且这两个相邻的两个所述标准模板在所述脱模机构的作用下脱模或撑开支模。
上述竖井超大直径整体移动金属模板,所述标准模板包括标准围板、竖边结合板、浇注口和悬吊耳板;所述标准围板的两个相对的竖边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所述竖边结合板;所述浇注口和所述悬吊耳板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标准围板的顶端。
上述竖井超大直径整体移动金属模板,所述标准围板内侧面上安装有模板工作台和护栏,所述模板工作台的第一边固定安装在所述标准围板的内侧壁上,并且所述模板工作台的第二边上安装有丁字杆,所述丁字杆的横杆与所述模板工作台的第二边固定连接,所述丁字杆的纵杆通过支撑管与所述标准围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护栏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模板工作台的第二边上。
上述竖井超大直径整体移动金属模板,每个所述防变形预埋压紧机构包括一个预埋盒和两个所述防变形压紧锚杆,每个所述防变形压紧锚杆的一端与所述预埋盒固定连接,每个所述防变形压紧锚杆的另一端横向弯曲且完全方向相反;所述标准围板的外侧面上固定安装有所述预埋盒,所述标准围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所述防变形预埋压紧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70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