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静电导除装置及防静电灌装器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6853.2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7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贾超;贾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廊坊市万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C3/00 | 分类号: | B67C3/00;B65B3/04;B65B57/00;H05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韩亚伟 |
地址: | 065200 河北省廊坊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装置 灌装 器具 | ||
本申请提供一种静电导除装置及防静电灌装容器,所述静电导除装置包括接地线,静电接地夹;静电接地夹包括:第一夹体、第二夹体、扭簧、扣紧装置;第一夹体与第二夹体间安装有扭簧,第一夹体与第二夹体夹持端互相接触一侧分别设有啮合齿;扣紧装置包括:转轴、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弧形挡板;转轴贯穿第一夹体夹持端两侧侧壁,转轴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及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连接杆两端连接;第二夹体远离其啮合面设有通槽,通槽的边缘靠近第二夹体夹持端的一侧设有弧形挡板。所述静电导除装置具有二次压紧机构,且不会对接地夹本体产生损害,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防静电技术领域,具体一种静电导除装置及防静电灌装器具。
背景技术
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是一种不流动的电荷,在工业生产中,静电的危害有目共睹,对于多易燃易爆品或粉尘、油雾的生产场所,静电极易引起爆炸和火灾。对于灌装过程中,易燃易爆的液体由于摩擦碰撞也会形成静电火花,严重的还会引起爆炸。
人们已经开始实施各种程度的防静电措施和工程,在实际的现场应用中,有效接地是一种低成本,并且可以非常有效的防止静电的产生,如何有效接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方式通常利用接地夹通过弹簧形变力的作用,夹取物体表面并接地,在此基础上也有在接地夹夹持端安装螺栓的方式进行二次固定。然而这种方式下,由于螺栓固定拧紧时,接地夹夹持端受力面积较少,导致接地夹表面产生不可逆的形变,影响接地夹的使用寿命,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静电的产生也与温度湿度有关,而多种检测装置的介入使得布局布线成本较高,占用资源。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具有使用寿命长,具有生命周期可靠性,具有多种自动检测功能的一种静电导除装置及防静电灌装器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静电导除装置,包括接地线,静电接地夹;所述静电接地夹包括:包括接地线,静电接地夹;所述静电接地夹包括:第一夹体、第二夹体、扭簧、扣紧装置;
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铰接,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间安装有扭簧,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夹持端互相接触一侧分别设有啮合齿,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夹持端可通过所述啮合齿啮合;
所述扣紧装置包括:转轴、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弧形挡板;
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一夹体夹持端两侧;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第一夹体夹持端两侧侧壁,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及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连接杆的两端连接;
所述第二夹体远离其啮合面的一侧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边缘靠近第二夹体夹持端的一侧设有弧形挡板,当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夹持端啮合时,所述第三连接杆可通过所述弧形挡板进入所述通槽中;
所述第二夹体远离所述第二夹体夹持端一侧连接有接地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地线为纯铜材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静电接地夹还安装有自动检测装置;所述自动检测装置包括:显示模块、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以及检测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安装在第二夹体内部,所述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配置用于检测大地与所述静电接地夹之间的实时电阻值;
所述传感器模块安装在所述第二夹体夹持端;所述传感器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配置用于检测实时湿度、温度数据;
所述显示模块安装在第一夹体外表面,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显示所述实时电阻值、以及温度、湿度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廊坊市万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廊坊市万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68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