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6790.0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44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黄韬;张晨;邢业平;汪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H04L9/08 | 分类号: | H04L9/08;H04L61/5007;H04L12/46;H04L69/2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ipsec 封装 功能 密钥 更新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钥更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IPsec隧道两端的节点接收更新后的密钥;
步骤二,所述IPsec隧道两端的节点分别判断是否收到过对方的控制报文,如果收到过,则直接使用新的密钥发送转发报文;如果没有收到过,设置第一定时器,在定时器未到期期间内,使用新的出向密钥定期发送控制报文,同时,使用旧的密钥发送和接收原来的数据报文,保证转发面仍然正常加解密;
步骤三,所述第一定时器到期时,节点再次判断是否收到过对方的控制报文,如果收到过,则直接使用新的密钥发送转发报文;如果没有收到过,设置第二定时器,在定时器未到期期间内,使用新的出向密钥定期发送控制报文,同时,使用旧的密钥发送和接收原来的数据报文,保证转发面仍然正常加解密;
步骤四,收到对方发送的控制报文后,通过SPI查找本地SA数据库,如果本节点还没有收到更新后的密钥,则记录控制流信息,丢弃报文;如果收到了更新后的密钥,则停止定时器,不再发送控制报文,并开始使用新的密钥发送数据报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报文在现有IPsec封装协议封装头部分的下一个报文头中增加控制协议头,并封装对应的TLV控制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协议包括:
Next Header:下一个报文头,8比特大小,用来填充IP报文IANA编号或原始数据的协议IANA编号;
Type:类型字段,根据需求定义填充控制类型;
Len:长度字段,根据控制类型定义对应数据长度,其长度为Value的长度;
Value:控制数据字段,长度根据Len定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IPsec封装协议中的AH封装格式、ESP封装格式中,报文头中的下一个报文头指明是IPsec控制头,IPsec控制头中的下一个报文头指明原始报文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H封装格式的隧道模式中,所述控制协议头添加到AH头之后,原始IP头之前;在AH封装格式的传输模式中,所述控制协议头添加到AH头之后,数据之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ESP封装的隧道模式中,所述控制协议头添加到ESP头之后,原始IP头之前;在ESP封装格式的传输模式中,所述控制协议头添加到ESP头之后,数据之前。
7.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钥更新装置包括:
节点,所述节点为IPsec隧道两端设备;
判别模块,所述判别模块分布在节点内,用于判断该节点是否收到过对方的控制报文;
第一定时器,所述第一定时器用于当其中一个节点未收到对方的控制报文时,开始为系统计时,在所述第一定时器的计时周期内,所述的一个节点使用新的出向密钥定期发送控制报文,同时,使用旧的密钥发送和接收原来的数据报文,保证转发面仍然正常加解密;
第二定时器,所述第一定时器用于当所述第一定时器计时周期届满时,所述的一个节点仍未收到对方的控制报文时,开始为系统计时,在所述第二定时器的计时周期内,所述的一个节点使用新的出向密钥定期发送控制报文,同时,使用旧的密钥发送和接收原来的数据报文,保证转发面仍然正常加解密;
密钥接收模块,所述密钥接收模块分布在节点内,通过SPI查找本地SA数据库来判断该节点是否收到更新后的密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IPsec封装功能的密钥更新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该节点未收到更新后的密钥,该节点记录控制流信息,丢弃报文;如果收到了更新后的密钥,则停止第一定时器或第二定时器,不再发送控制报文,并开始使用新的密钥发送数据报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未经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679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