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聚餐分食的耳碗餐具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4200.0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3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67D3/00 | 分类号: | B67D3/00;A47G23/06;A47G19/02;A47G19/06;A47B11/00;B67C11/02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王丰毅 |
地址: | 3210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聚餐 餐具 总成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聚餐分食的耳碗餐具总成。它不需要使用公筷解决了聚餐时用餐者可能通过筷子夹取同一盘菜而引发的细菌病毒传播问题。本发明通过在托盘上的耳碗槽上放置多只耳碗,通过支撑架对托盘与分菜漏斗进行固定使漏口正对耳碗,将菜肴全部放置在分菜漏斗的凹面上后通过漏口能够方便的进行分菜,通过耳碗夹能够方便的夹取耳碗至面前独自食用,通过垫轮能够方便的转动托盘使托盘上的耳碗转动至自己面前方便夹取,当耳碗数较少时通过堵头堵住漏口减少分出菜肴的份数。使用时较为方便实现聚餐分食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餐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耳碗为核心部件的用于聚餐分食的耳碗餐具总成。
背景技术
聚会共餐是人类作为群居物种的生活方式和社交需要,但聚餐不等于混食。在现行的中式聚餐中,每一位用餐者都使用筷子反复多次夹取公共菜盘中的食物入口食用。入口后的筷子粘有用餐者的唾液,唾液中往往带有致病的细菌和病毒,细菌和病毒有各自的存活温度区间。高于存活温度区间上限并达到一定时间,细菌和病毒就被高温灭活而失去传染性;低于存活温度区间上限,细菌和病毒可以继续存活而具有传染性;在用餐环境中一般不会达到存活温度区间的下限。沸腾锅中的食物因高温消毒,通过不同用餐者筷子之间相互传染的风险较低,使用筷子夹菜是相对安全的。菜盘中的食物离开热锅后时温度逐渐下降,直到低于细菌和病毒存活温度区间的上限。不同用餐者使用筷子先后反复夹取同一碗菜肴入口食用,前者将带有细菌和病毒的唾液通过筷子留在菜肴上,后者再将筷子伸进同一碗菜中夹菜,于是细菌和病毒通过筷子相互传播。胃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胃炎以及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炎就是细菌和病毒通过聚餐混食而传播的典型案例。
在聚餐中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公筷的方式来有效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公筷与私筷需要反复变换,使用不便、容易混用,且同一副公筷在不同的用餐者手中交替使用,细菌和病毒仍然能够停留在公筷上的手持部位,无法避免经手接触传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公筷,而在于是否混食。如果将同一道菜肴分装成多个小菜碗,让用餐者取至自己面前独自食用,就可以避免因聚餐混食造成的细菌和病毒传染。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改造餐具入手。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餐具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以耳碗为核心部件的用于聚餐分食的耳碗餐具总成。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聚餐分食的耳碗餐具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盛放菜肴的耳碗、用于放置耳碗的托盘、用于夹持耳碗的耳碗夹、用于分装菜肴的分菜漏斗、用于支撑分菜漏斗并衔接托盘与分菜漏斗且能够使二者上下精准定位的支撑架、用于支撑托盘并带动托盘旋转的垫轮,所述耳碗上有便于拿取耳碗的侧耳,所述侧耳上有贯穿侧耳的通孔,所述托盘上有多个用于放置上述耳碗且与耳碗底部形状相吻合的耳碗槽,所述耳碗夹包括一个上下两段在尾部弯折后连接成一体并有一定弹性且能够通过手给予的压力实现上下两段前部相互靠近而夹持耳碗的耳碗夹手柄,所述耳碗夹手柄上段的前部有一个用于卡接在上述耳碗侧耳通孔内的卡勾,所述耳碗夹手柄下段的前部有用于支撑在耳碗侧壁上且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撑脚,所述两个支撑脚在耳碗夹手柄下段前部向外逐渐张开,支撑脚位于上述卡勾的下方,所述分菜漏斗上开设有多个漏口,所述漏口与上述托盘耳碗槽一一对应且通过支撑架定位于耳碗槽的正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分菜漏斗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及漏斗盘,上述漏口开设在漏斗盘上,所述漏斗盘的中心开设有用于暂时放置菜肴的凹面。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包括用于卡接分菜漏斗的上环与卡接托盘的下环,所述上环与下环之间固定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上环与下环的连接杆。
作为优选,所述上环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定位上述分菜漏斗手柄朝向的第二卡槽,所述分菜漏斗的外沿下端开设有一圈用于卡接上述支撑架的固定槽,通过定位分菜漏斗的手柄朝向和托盘的位置,使支撑架上面的分菜漏斗漏口与下面托盘上的耳碗位置实现精准定位,从而使分菜漏斗中分匀的菜肴精准地落在下面的耳碗中。
作为优选,所述漏斗盘的外沿设置有一圈凸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42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