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实物ID的比对实验室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61521.5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3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丹;张赛鹏;冯世涛;朱大铭;王凯;张静伟;方博;高峰;刘菲;金翔宇;朴永鑫;王洪香;姜露;钱二刚;张苡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06 | 代理人: | 李晓莉 |
地址: | 130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实物 id 实验室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基于实物ID的比对实验室管理系统,属于实验室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基于实物ID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包括实物ID、信息录入识别机构、信息存储机构、云服务器及应用部分;通过本发明的设计,提供一种实验室管理系统,基于实物“ID”的带电检测管理项目建设,对带电检测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仪器台账管理、比对计划创建、仪器送检及登记、检测报告在线编制与发放、实验周期管理、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核心模块功能开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实验室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基于实物ID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带电检测工作的全面开展,带电检测仪器种类和数量也逐年增长,带电检测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目前依靠人力为主的传统检验方式已无法满足带电检测仪器的入网检测和定期比对工作需求,这种现状无法保证检测人员能力、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符合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制约了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带电检测仪器管理工作也带来限制。如何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成为实验室管理部门、用户和认可机构判定实验室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现有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验室管理系统,解决目前实验室设备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种基于实物ID的比对实验室管理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实物ID、信息录入识别机构、信息存储机构、云服务器及应用部分;
所述实物ID安装在比对试验室的工具及资产上,实物ID包括二维码、射频卡及定位芯片,通过二维码和射频卡编辑对应工具或资产的信息,便于进行近远距离的识别;
所述信息录入识别机构包括扫码枪及射频读取器,信息录入识别机构与信息存储机构数据连接,且信息存储机构通过网络与云服务器连接;
其中信息存储机构的数量为一个以上,信息存储机构包括有服务器及电脑,服务器及电脑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的多个信息交互平台与云服务器连接,实时发布和更新信息;
比对信息存储机构及云服务器需要提供高性能和高稳定性,包括:
(1)系统响应时间:平均用户响应时间3s;最大用户响应时间15s;
(2)性能及故障恢复:系统要求7*24小时稳定运行;故障恢复时间(自动)=1小时,故障恢复时间(手动)=2小时;
(3)系统并发:并发稳定性要求200并发系统连续运行96小时;
(4)系统稳定性:支持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可通过8~12小时高压力测试系统稳定性;
(5)用户使用保障:在大规模用户使用时,不降低已有用户体验,开发环境下不影响用户主机资源占用高的操作。
所述应用部分包括与云服务器数据连接的电脑端及移动终端,使工作人员随时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便于作出分析判断。
所述实物ID还包括太阳能供电机构,太阳能供电机构与射频卡及定位芯片电连接,可以持续给射频卡及定位芯片提供电能保持工作状态。
所述定位芯片包括GPS定位芯片,能够在实验室各种器材借出后进行定位。
所述实物ID还包括单片机系统。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发明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发明的设计,提供一种实验室管理系统,基于实物“ID”的带电检测管理项目建设,对带电检测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仪器台账管理、比对计划创建、仪器送检及登记、检测报告在线编制与发放、实验周期管理、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核心模块功能开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实物ID的比对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15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