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59604.0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1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仙;梁栋;郭丽潇;邓少刚;张文俊;武明亮;梁宇;刘东;高亚华;张宇航;高志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F9/08 | 分类号: | G21F9/08;G21F9/10;G21F9/12;G21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祝倩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设施 退役 现场 放射性 废水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絮凝沉淀、两级蒸发冷凝、冷凝水净化、固体废物处理等步骤。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安全、高效地处理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的放射性废水,且产生的二次放射性废物较少、易于处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性三废治理领域中的放射性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将核燃料的生产、核电厂的运行、同位素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核设施退役等过程都会产生着大量的放射性废水,不同核设施以及不同运行阶段产生的放射性废水性质差别很大,需采用不同工艺与装置进行处理。本发明主要针对小型核设施(小型核设施是指放射性实验室、微型反应堆等小面积核设施)退役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此类废水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性废水产量较小。日产生量一般小于50L。
2)来源复杂,源项复杂。根据经验,小型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水来源于复杂,包括设施内残留容器中的少许残存不明液体、现场去污产生的废水、人员洗手产生的废水等。常含有不止一种放射性核素。液体内常含有少量有机废液,如酒精、机油、表面活性剂等。
3)杂质含量高,固含量高。小型核设施退役产生的废水中常含有少量锈渣、石子、砂砾、污泥,甚至有树枝树叶等杂质。
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具有其自身特点:
1)一般不具备废液处理能力,但具有一定的固体废物收储能力。
2)现场空间有限,不适于大型设备展开。
3)对于少量废水的处理,节能要求可适当放宽。
针对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的特点及退役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的水质特点,需要开发一种适合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以安全、高效地处理退役现场的放射性废水,并尽量减少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放射性废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安全、高效地处理退役现场的放射性废水,且产生的二次放射性废物较少、易于处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小型核设施退役现场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小型核设施退役产生的放射性废水被排入化学絮凝沉淀槽,在槽中首先加入一定量的化学絮凝剂,而后加入一定量的助凝剂,最后加入消泡剂,经搅拌后静置,等待废液中产生絮凝物,与杂质一同沉淀至沉淀槽底部;
步骤(2)、打开沉淀槽控制阀,使沉淀槽中的上层清液经控制阀输送至初级蒸发容器,待初级蒸发容器中液体量达容器容积一半以上时,打开该初级蒸发容器上方的远红外加热装置,调节远红外加热装置与初级蒸发容器之间的距离以及远红外加热装置的温度对容器内液体进行蒸发;初级蒸发形成的浓水回流至沉淀槽,产生的水蒸气经由出口处丝网除雾器过滤后,到达配套的初级冷凝器内,经冷凝成为液体,流入次级蒸发容器;
步骤(3)、次级蒸发容器内液体超过容器容积一半后,开启其上方的远红外加热装置,调节远红外加热装置与次级蒸发容器之间的距离以及远红外加热装置的温度,开始次级蒸发,次级蒸发形成的浓水回流至初级蒸发容器,产生的蒸汽经次级冷凝器冷凝后到达离子交换柱;
步骤(4)、次级冷凝水经离子交换柱净化,离子交换柱内装载小颗粒银沸石和离子交换树脂,净化后的水贮存在净水罐中,经定期取样检测合格后排放;
步骤(5)、化学絮凝沉淀槽产生的污泥以及杂质沉淀达到一定数量后,排至废物干燥容器,在该容器内进行微波干燥,微波均匀的作用于污泥内的水分,使其成为水蒸气,水蒸气汇入初级蒸发容器的蒸汽通道,形成的干燥放射性废物定期排入废物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未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96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